高人的标准
人人都想做高人,
但首先要知道高人的标准。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认知上,有第一性思考能力。
也可称元认知、底层思考,
能从根本点想问题,
能给事情定性,
能找到共同点,融会贯通。
在思维上,时刻保持逻辑性。
他脑中一直有框架,
知道正在谈哪个问题的哪个部分,
能从对方零散的思维中理出头绪,
工作中有清晰的思路,
人生有明确的目标,
成长有高效的路径。
在兴趣上,有广泛的好奇心。
对未知的事物有兴趣了解,
并从探索未知中得到快乐,
他喜欢使用新产品,
不适合就放弃,
不会因为花了钱、花了时间就勉强。
在表达上,平实而准确。
满嘴术语不是骗子就是初学者,
高人能深入浅出把问题讲明白,
不明白的问题会闭口不言。
在沟通上,善于倾听别人。
他经历丰富,阅人无数,
所以能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
因而能容纳不同的观点,
包括与自己对立的观点,
不在乎自己的面子,
给人的感觉是谦逊平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摆正位置很重要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为什么会不成?
因为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
比如公公给儿媳妇暖被窝。
对于工作积极的人来讲,
摆正位置比较难,
因为他们责任心强,
遇到问题就想尽自己努力去解决,
容易关注于事而忽略“名”,
可能出力不讨好,
甚至把事情搞砸。
工作单位是一台机器,
工作人员是机器零件,
每个零件只要发挥好各自作用就行了,
如果热水壶去打字,
录音笔做计算,
结果肯定匪夷所思。
看和谐,到广场
广场、公园是最能体现和谐的地方,
老年人在这里散步,
中年人在这里跳舞,
年轻人在这里浪漫,
小孩子在这里嬉闹,
没有痛苦的呻吟,
没有愁闷的表情,
春意融融。
辛苦加班的人没时间来这里,
病人及其家属没心情来这里,
住在偏远的农村没有条件来这里。
这些人在社会阴影里,
平时看不到。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短时间不可能了解到全面情况,
走车观景式的视察工作也强不到哪里去,
如果把布置好的地方展示给视察者,
那视察者真是眼见也不为实了。
讨论与商量
坐而论道,方式是讨论,
你一个观点,我一个观点,
侃侃而谈,如坐春风。
要合作办事,办法是商量。
讨论重在观点,商量重在态度;
讨论是就事论事,商量是就人论事。
讨论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商量者则各把对方当尊者。
人与人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平等,
可1930年代妇女还没有选举权,
至今仍然有种族问题。
要想合作办事,
如果双方真的是平等的,
那就互相把对方当尊者,
这样办事最顺利。
怎样说服别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呗。
事实却可能相反,
通之以情,才能达之以理。
世上本无“道理”二字,
道理是人想出来的,
既然来源于人,
那也取决于人,
争论的结果是真理胜利了吗?
未必,
是有辩论技巧、有见识者,
甚至是年长、位高、德重者胜利,
且胜利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比如苏格拉底,
他把所有的人辩得哑口无言,
最终被公民投票认为有罪而死。
某人工作做不通,
找他的家人、朋友去做就做通了,
因为他们“情”通,
所以才能“理”达。
秦桧有三个好朋友,
难道这三个人不知道秦桧干的是坏事吗?
未必,
但他们感情、利益相通,
秦桧让他们干,他们就干了。
最能说服人的是利益。
利益不是说在嘴上,
而是拿在手里,
能给到别人利益,
什么理也不用讲,
什么情也不用通。
比如有人对某项政策提出异议,
让他从政策中得好处,
有什么说服工作也不用做了。
争论与讨论
讨论的目的是弄清真象,
真相只有一个,
所以讨论者的方向应当是一致的。
争论的目的是让对方同意自己的看法,
争论的目标常常是相反的,
争论者是在两条路上跑的车。
争论争的不是“论”,
而是意气、面子、帮派,
村妇如此,学者亦如此,
故季羡林说有时“真理越辩越糊涂”。
真理未必越辩越明,
因为辩论者的水平、经历、见识、利益等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不能各行其是,
说服就可能成为压服。
真理不是辩出来的,
而是实践出来的,
有时需要时间和历史来说话。
称呼中的密码
孩子称警察为叔叔,
称护士为阿姨,
他们并无血缘关系。
中国人之间如果不认识,
叫声“老哥”、“大姐”一下子就亲近许多,
如果称先生、小姐倒显得距离远了,
可见中国人心理底层的伦理观念。
西方小孩子叫大人也可直称某某先生、小姐、太太,
反映的是平等的观念。
传统力量之强,
从称呼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