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三十二》有感
文/张淑林
哲学上有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不同的哲学家曾对这几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诠释,而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人生的真谛最终的归宿在于我们的内心。就好比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活着?最终的答案都源自于我们的内心。
读完余华的《活着》,内心曾一度觉得福贵的经历让人感到无比的沉重,但也正因如此,生命的意义才愈发显得深刻与厚重。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因为活着本身,它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暂且抛却所有的经历不看,仅仅是生命这一点,就已经显得弥足珍贵,就已经值得我们去感恩,去珍惜。而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幸福的也好,糟心的也罢,是快乐的,是苦难的,是欢笑,还是泪水等等,它们都是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点缀,一切都那么短暂,短暂到下一秒或许我们就淡忘了,但一切又显得永恒,因为经历过的,它就存在过,哪怕时间久远到我们都似乎遗忘,但是它终究是抹不去的。
我们所经历过的幸福或者是苦难,都是抹不去的过往,电影《三十二》记录的就是一段抹不去的过往。一位92岁高龄的“慰安妇”和她年近70岁的日本儿子,一个吃野东西也要活下去看这个世界的母亲,一个遭受舆论这一生都与牛为伴的儿子,他们这一生的经历,平平淡淡,可同时却让人痛心不已。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凡事都有两面,有痛苦同样也会有幸福。你曾经历的苦难会让你在今后的岁月里渐渐地发觉,哪怕一点儿点儿的幸福,都会让你感到难能可贵,倍加珍惜。
《三十二》整部影片犹如尘埃飘落,哀而不伤。当我静心去聆听,去感受离我们比较久远的那样一个历史的故事,整颗心便渐渐的安静了下来。整部电影没有评论,没有介入,也没有扣问历史,而是缓缓展示着生命平静却有力的光芒,让我慢慢的体会到,生命的光辉,活着的幸福,直击内心。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土房子里面,住着一位叫韦绍兰的老人。如果当初没有郭柯导演偶然的发现,如果他没有来到这个山村,也许我们许多的人,从未去关注过这样一位老人,也或许这样一段往事,会随着时间就再也不曾被人知晓和记起。简陋的厨房,一点儿柴火,一口锅,还有五块钱就可以买很多的大白菜,以及憋在老人肚子里一辈子的苦痛,这便是老人简简单单的后半生。
当日落时分,老人坐在长凳上望着远方时,不禁让我感叹这样一位老人,她是如何忍着病痛,一个人挑水,洗衣,种菜,喂鸡,却依旧能够笑唱山歌,感恩社会,只愁命短不愁穷。我们看到命运带给她们的磨难和不公,同时亦感受到历经苦难与磨砺过后一个人的平静和淡然带给我们的痛心和敬畏,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
我不愿看到的一个场景是:韦绍兰的中日混血的儿子,因为他的身体里混合着日本人的血液而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从而遭受他人的非议,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今后的人生我们该怎么过,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我不愿看到他被欺负是因为我从内心里也是不愿意自己被别人欺负,被他人瞧不起的。而我如今走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过好自己的人生,珍惜每一个经历。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哪怕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也要好好的过好这一生。愿每一个经受过或者正经受着磨难的人,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