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期少儿节目的录制,主题是有关“儿童财商教育”。
说实话,孩子们当天的表现,却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哭笑不得——谈什么“财商教育”?扯远了,眼前这些七八岁的小学生,其中还有连人民币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呢,这不,买完东西,接过工作人员手绘的钞票就立马转身走人。
说这些不是为了批评孩子,他们只是对于 “钱” 这个东西,实在不熟悉罢了。生活中,和一些家长聊过类似的问题,发现他们之中的确有不少人觉得:孩子还小,想让他活得单纯一些。追问说:“到底多大才让孩子认识钱呢?”得到的回答常常就是不那么认真的 “再过两年吧!”
反正两年之后,还有很多个两年。
这个大概就可以叫做 “隔离” 吧!把我们真心喜爱的孩子,和那十分不可爱的金钱,结结实实地隔离开来,让所有现实生活的不易和经济方面的压力,都远远地排除在宝贝的世界之外,让他们简单快乐地在真空中长大成人!然后,然后他们就连一包洗衣粉都不会自己买了!
哈哈,开玩笑的。
我只是想提醒各位好心的家长,不妨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一想:我们之中,大概没有几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挣大钱,由此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连接触金钱的机会都不给孩子,他们又如何开始去学会与钱好好相处呢?
没有人天生就会写字、算数,同样的,也没有人会在一夜之间(比如大学毕业)就能熟练管理好自己的金钱。就算他将来真的很能挣钱,那也得会花不是吗?所有的生活能力,和我们工作方面的专业能力一样,都需要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熟练到精通的积累过程。
除了 “隔离” 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在家庭教育领域中也十分常见。让我从心理治疗中再借一个专有名词,不妨就把它叫做 “否认”好了。否认钱的好处,否认我们对钱的正常需要,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种大道理,还有紧随其后的一大堆 “我们不能用一个人有多少钱来评价他”、“金钱不能购买到友谊和家人的爱”,如此等等。好像我们真的很害怕孩子会因为太过爱钱,而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似的。
我们常常会 “忘记” 在孩子面前坦白承认:其实钱也不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东西,它的确不能购买友谊或爱情,但在很多时候,它可以为我们购买到可口的食物、心仪的服装、舒适的环境和更多、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比如盛夏里的空调间,和一次让人大开眼界的异国之旅。当我们通过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工作赚取更多的金钱时,我们就可以因而拥有一个更有品质的好生活。
但是接下来,这样的坦诚很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大麻烦”,孩子会由此追问说“那我们家为什么没有那么多钱?”难道是爸爸妈妈不够聪明、不够勤奋吗?
哎呀,好尴尬!承认自己的短处,总是没有推说这世道险恶不公平容易。我也好想就一口认定:哼!那些有钱人挣的都是黑心钱,他们都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官二代、商二代!——看看吧,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恨,总是要比培养他们对钞票的爱舒服得多。至少,绝对不会威胁到我们脆弱的自尊!
如果我们自己对待钱的态度顺畅、舒服,我们的孩子也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去报个学习理财的特长班。至于日常生活里需要怎么做,在这里我就只是强调“自然” 和 “一致” 两个重点。
自然,就是顺其自然,不藏不掖,家长不用费心特别教,孩子也不用努力特别学。比如上学之前,大概知道钱可以买棒棒糖和坐摇摇车;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在妈妈的陪伴下自己买铅笔橡皮;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自己管理200块钱的压岁钱;到了五年级,知道平时偷偷攒下零花钱,需要的时候可以在参加同学生日会时买件“倍儿有面子”的礼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多地接触到适合他控制的金钱额度,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起将来所需的理财能力。
一致,就是说家长为孩子花的钱,和整个家庭的基本花销水平保持一致。不要特别让孩子学习节俭,也不要特别给孩子优待。妈妈平时都用LV,那么圣诞节给孩子买个Miumiu就不是多大的一件事。反过来,家长自己总是舍不得吃鱼,还天天给孩子清蒸石斑,过后再抱怨孩子是个小白眼狼,多少也有点儿自作自受的味道,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不是那么艰苦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