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卉之心
中学生的生活内容除了学习,占比重最大的当属恋爱了,这是因为:
1. 由于中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在迅速发展,内在的性冲动促使着他们趋向异性,并对异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想去爱某个心动的异性。而在信息量超大的开放时代,中学生的性爱需求可以有充分理由的存在,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去追逐自己的真爱。
2. 中学激烈竞争的环境,使得学生彼此的防御都很强,同学之间缺乏信任,尤其是高中的同学。同性同学之间大都是心知肚明的表浅的应付关系,谈论的话题大都是电视剧和网游之类的,很少触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心理距离很远,归属感无法满足。而异性同学之间更容易相互信任,走进内心,从而获得情感的支持,这就促进了恋情的发生。
3. 因为学习成绩而变得日趋紧张的亲子关系,使得孩子根本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亲情的疏离,使孩子孤独的心无处安放,而亲密无间的异性朋友便替代了亲情所不能给予的温暖与感动,孩子抱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支撑。
4. 高中学校在高考的压力下,课外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少,文化课安排的密度非常大,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心理处在一种饱和状态,孩子们特别想通过恋爱来调剂一下,缓和一下乏味的心灵与厌烦的情绪。
因为以上原因,中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
对大部分中学生而言,发生恋爱是比较容易且简单的事,但他(她)们对爱情的认识就像对自己的认识一样很局限,往往把本能的冲动、异性友情、对异性的欣赏等感情渲染成爱情,投入自己全部的爱。因为年龄尚小,承担不起爱情之重,交往中的感情纠葛及失恋的伤痛让很多痴情其中的一方很长时间都无法自拔,严重影响着他(她)们的学习与健康。
情感的纠结加之高考的压力,使得他(她)们的生存显得异常艰难。
下面我们通过小雪和小欣的“爱情”故事,来了解一下中学生的情感世界。
原以为是真爱,后来才发现那只不过是青涩的错觉。
小雪很清高,她在重点班,原以为自己意志力很强,心气很高,哪个男生都入不了她的法眼。
可是升到高三后,被新进入重点班的一个男生妥妥的吸引了。
这个男生每天主动给班级换饮用水,擦黑板,走在校园看见纸屑就捡起来扔垃圾桶,而且很有才华,字写得很漂亮,学习非常好,和班上的男女同学关系也处得相当好,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很快成了班长,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和小雪一样都是住校生。
小雪觉得自己和班长有很多的共同点,她非常欣赏班长,她心动了,小鹿乱撞的不能自制。
她鼓起勇气向班主任提出要和班长做同桌,因为小雪各方面都很优秀,班主任就答应了她。
小雪主动表白了,班长也没有说什么,就这样两个人一起学习、吃饭、回宿舍,小雪很享受两人在一起的日子,由于有了这份感情的支持,她俩的成绩都有很大进步,双双进入全年级的前三十名。
但班长始终和小雪保持着距离,下课继续和其他(她)同学耍闹,小雪吃醋了,她要求班长不能再和其她女生热聊,几次干涉后,班长不干了,提出换座位,小雪就这样和班长分开了。
小雪来到心理室,哭的很伤心,她太爱这个班长了,读了十几年的书,追求者很多,但她从来没有心动过,这是她的第一次。她认为自己没看错人,三个多月的相处很愉快,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与目标,感情很好,她认为是自己的真爱。所以她不能放弃,还想继续和他做同桌。
我同意她继续追,认可她的感受,她的爱没错。她很满意,也很有信心的走了。
过了两天她又来了,她说:老师,我给他写纸条了,他没任何反应,接着又是泪眼婆娑……
高三了,时间很紧,但小雪因为情伤无法学习,成绩很快由全年级的二十几名降到了七十几名。
我问她:想放弃吗?
她说:不想。
我说:那就继续追。
她又回去了,这次的态度已经没那么坚决,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了。
又过了两天她来找我:老师,我放弃。
我问:为什么?
她说:不想再折腾了,我要好好学习了,不能影响我考大学。但是老师,我很想看他,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我静不心来学习,怎么办?
我说:想看他的时候就看呗,这个无需征得他的同意。
她笑着说:您这么一说,我倒不想看他了。
小雪把这一段感情认定是她的真爱,而班长一直把她当做异性朋友,认定是友爱。两个人对这段感情的期待不一样,对对方的要求也就不同。
爱情是排他性的,友爱是广泛性的,小雪想独占班长的爱,而班长想和其他男生、女生也保持良好的异性友谊,他不想被约束,他想逃离小雪的真爱。
当小雪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就从因爱产生的错觉中走出来了,再加之我一直支持她继续尝试,尽力了也就没什么遗憾了,从而更好的帮助她了解与调控自己的感情,回归学习。
曾经那么迷恋老师,后来才知道那只是恋父情结。
小欣来自农村,也是她们村里唯一考上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她有一个教数学的父亲,所以她的学习成绩很好。
她很崇拜父亲,她们的父女关系特别好,可以说胜过了母女关系,母亲只是给她做饭,而父亲不仅在学习上对她帮助很大,而且在思想成长方面对她的启迪也很多。
考入高中离开了父亲,总感觉缺了什么,心里很落寞,自从迷恋上现在的数学老师,她感觉高中生活充实了很多。
她觉得数学老师各方面都很像父亲,课讲的特别好,对自己也很关心,是小欣心中的男神,她特别喜欢,尽管知道数学老师已结婚有孩子,但她顾不了这些,还是很爱他,很想和他在一起,永远在一起。但自己又不敢表白,怕老师拒绝,所以很痛苦。
小欣觉得母亲没什么文化,只会做家务,根本配不上父亲,在她的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自己才配得上父亲,因为伦理道德的约束,她把对父亲的性爱压在了潜意识。
到了高中她很快找到了替代父亲的数学老师,这个“父亲”可以大胆去爱,不用再自责或羞愧。看似疯狂的爱数学老师,其实她爱的依然是自己的父亲,只是以一种伪装的方式表现而已,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小欣的恋父情结,是对父亲的欣赏与敬仰,也是对父亲的强烈依赖,是童年幼稚性心理的固着。这与她交往面狭窄,和同龄人一起的时间少,不太了解异性同学等都有很大关系。
小欣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并逐渐扩大交往圈,和邻座的同学开始交往,一年后终于成长起来,变得阳光开朗,走出了迷恋老师的阴影。升入高二年级后,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发挥着体育的擅长,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了三项比赛的第一名。
孩子的情感发展需要家长的引导
青春期的性心理是不可避讳的话题,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一味否定或阻止孩子恋爱,不要试图与孩子自然萌发的性冲动抗衡,那会在孩子身上输得很惨。
我们应该多理解孩子正常的性需求,接纳孩子对性的好奇与自慰,认可孩子对异性的迷恋与爱慕,顺应孩子去尝试自己要追求的爱,等待孩子在经历之后自己的觉醒,适时谈论一些有关爱情的话题,以取得孩子的信任。
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心理与情绪的细微变化,及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性取向,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及时抚慰失恋或被拒绝的挫败感,从失恋中成长自己才无悔这段感情的付出,这些都是孩子人生的经历与财富,让其自然的经历比粗暴的阻止更有智慧,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