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秋》是孟老夫编撰出来的一个故事,意在回击人们对他辅佐君王不力的指责。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引出一个道理:学习要心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并把这个故事称为寓言。
二千多年过去了,孟老夫子的用意已经很不重要了。现在来读这个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故事,是否能读出些新意来呢?我想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
首先,可以读出家长的盲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棋下得好,不一定教得好。家长之所以送孩子去他那学棋,十有八九是冲着他的名声吧,而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学棋的料就不认真考虑了。现在这样的家长是很多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丝毫不考虑孩子的特长、个性与意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的天性扼杀了,兴趣磨灭了。现在的孩子厌学的之所以那么多,这是原因之一。
其次,我认为那个孩子应该去学射箭。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那个孩子根本无心学下棋,而一心想着射天鹅。他去学射箭,想必可以成为一流的射箭的高手。
再者,“惟弈秋之为听”也是不对的。老师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唯老师说的是听,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没有什么出息的,充其量也就成个弈秋第二,不可能超越弈秋成为一代大师。
《弈秋》这个寓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高三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寓言,小学学了高三又来学,这是不是一种重复?对其寓意的理解没有丝毫的变化,这是不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