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第七讲的内容—你有什么想当然的预设。在生活中我们存在的很多预设都是我们想当然的结论,比如说今天来这里教研,有些老师迟到了,有些老师没有迟到。你昨天晚上明明查了从家来这里的时间是二十分钟,还设了提前一个小时的闹钟,结果还是迟到了。其实这里面就藏着你自己的隐藏假定,你认为你不会赖床,你认为化妆只需要二十分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藏假定,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我昨天晚上在家读《批判性思维十五讲》的时候,觉得非常难懂,我就在想“没关系,今天会有老师带领我一起理解它”,事实上,这里面就有我的隐藏假设,那就是——今天上来分享的人一定不是我。
对时间把握很精准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迟到的人,为什么只提前一个小时;对自己很严格的老师可能无法理解我的侥幸心理。这就是不同世界的人无法互相理解、互相认同的原因,为了打破这种屏障,我们就要在思考中把隐藏假定找出来,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隐藏假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事实判断型的。它指的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是什么样的”。比方说:每天吃一个鸡蛋,能补充蛋白质。
第二种是价值判断型的。它指的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应该怎样选择”,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偏好。比方说,“生孩子比养小猫重要”,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假定。还有,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这个观点的背后就有一个价值判断假定,它假定的是“你应该出人头地”。
但是,假定和信念也有不合理的时候。你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很多次,自己或者别人接受了太多理所当然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是禁不起推敲的。尤其是凡事一押韵,就很有道理。比方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它们其实只是在触发你的感受,唤起你情感上的认同,而不是真正的思考和推断。
那么我们怎么找出隐藏假定呢?你可以站在两种角度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假设你自己是这个观点的反对者。 第二,假设你自己是无关的第三方。
比方我说:你应该多看一些宏观新闻,这能增加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如果我是反对者,我就会反驳说:那你得确保看到的宏观新闻都是优质和有用的。你看,这就是这个推断里的隐藏假定。
再比方说这么一段思考: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从而更容易在事业上打开局面。如果我是无关第三方,我可能会说,我要成为这个事业领域最扎实的研究者,那我需要减少社交投入,我要把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
这是我认为我们非常值得意识到的事:洞察思考背后的隐藏假定,不但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环,而且,它其实是在帮你理解你自己的思维是怎么发展的,因为你每个推断背后的假定,组成了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