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誰最中國」
圖片 | 「來自網絡」
首圖 | 「誰最中國」
明烈的夏日,带来了熟悉的气息。缓慢启动的一年,正在追上正常的速度。可是,一场疫情之后,我们的生活或许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很多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在若干年之后,才能看得清晰。也有一些改变,已经在当下的生活里,刻下了真切的印记。
变故,像一面镜子,会在我们最无防备的时候,照出我们真实的样子。比如,同样是在禁足的日子里,有人规律地生活,从容地学习、提高自己;也有人作息紊乱,焦躁不安,或无所事事。
“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人的一生,是无数习惯的总和,好的,还是坏的,要靠自己来选。
凡事都有两面,福祸相伏相倚。疫情打击了我们的生活,却也催生了一些好习惯。这些习惯,我们用了一百天的时间养成,也值得在疫情散去、生活回到正轨之后,继续保持为常态。
太阳明天照常升起,生活迟早有意外发生。我们总是一边经历,一边反思;一边适应,一边养成。从前已是从前,我们只能让更好的自己,去过新的生活——无论是安心乐意,还是迫不得已。
以前,我们出门的习惯动作是:带手机,带钥匙。现在,出门时要确认的,是带手机,带钥匙,戴口罩,带湿巾……
天气渐热,戴口罩更难受了。在大部分城市,户外已经可以摘下口罩,但是很多人还是宁愿戴着。出入各种场合时,口罩也是必备之物。
是谨小慎微也好,是生活惯性也罢,人们对口罩产生的依赖,已然挥之不去了。
口罩,是今年最流行的单品,也是一种安全感的符号。
从19世纪末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建议医生戴上口罩以来,这个小物件便见证着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史,而对于我们普通大众而言,却是第一次对口罩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
一只口罩戴在脸上,为我们建立了一道与世界的防御线,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强化卫生意识,并落实于日常的琐碎行为: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在我们最注意卫生的这段时间里,换季时节常见的流行感冒也近乎绝迹。
从心理上,口罩帮助我们缓解了对病毒的恐惧,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反亲密”的工具——这是很多人的意外发现。
戴口罩,可以隐藏表情,可以不用强颜欢笑,可以被免于解读,可以固守在自己的角落……当然,还可以遮丑。
作家渡边淳一就曾调侃日本人戴口罩的风尚:“戴口罩的女孩一般都大眼睛、长睫毛……不过蒜头鼻女孩更适合戴口罩。”戴口罩,可以让别人只注意到自己好看的地方。
你会从此喜欢上戴口罩吗?对很多人而言,它带来了防御病毒的安全感,也带来了社交的安全感。但渐渐地,它可能会对某些人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让人倾向于隐藏,逃避与他人的交流……疫情还未完全消失,或许已经给未来潜藏了新问题。
没有一种习惯是平白无故的,它与自己有关,也与他人有关。
比如,戴口罩其实是双向的:既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避免传染到他人;它既代表着关心,也可能制造疏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习惯,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怎样算亲密,什么是疏离?
张文宏医生建议人们,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要养成并保留分餐的习惯——在有些人看来,这比早上不喝粥还难。
中国人的传统聚会,一般都是大团圆式的围桌会食,大家共夹同一个盘子里的菜。若不如此,中餐是不是就失去了热烈隆重的气氛?是不是显得生分,阻断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人与人的亲密度,如果可以单靠物理距离来衡量的话,那么这个距离应该是多少?
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是啊,如果心中没有对方,那么靠得哪怕只有0.01公分,又有什么用?
也曾有人提出“一碗汤的距离”,意思是子女煲了一碗汤,给老人送去,汤递到老人手上的时候,还不会变凉,以此来形容亲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不失亲密的距离。
都说中国人爱凑热闹,但我们今天也有了清醒的意识,人与人之间还要拉开一定距离的:我们开始习惯在排队的时候自动拉开一米,出行时避免到人多到地方去,接触过疫区之后要主动隔离……
这些并非是因为我们变得冷漠,变得猜忌,反而恰恰是尊重、理解、负责、宽容、认同的表现。
无论是路人,还是亲人,从物理距离到心理距离,怎样才最舒适?不如去习惯一种“亲密的距离”吧,在分享着共同的生活空间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边调节距离,一边建立默契。
比起夹一个盘子里的菜,这样的人际关系更经得起考验吧。
其实,中国的饮食传统,也不全是“会食”。若是参照唐代的模式,大家可以围绕大桌,一人一案,分而食之,既有热闹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岂不是一种既先进又不失传统的进食习惯?
说起来有些讽刺:在经济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却没见有人宣扬996了。
遇到了危难才知道,任何利益,都换不来生命和平安。人们开始更关心健康,更关心生活,更关心与亲朋共处的时光……这些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一次灾难,会带来一连串的风险,只有长久的习惯,才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提供保护。
原来,人最重要的防线,叫做免疫力。人们开始改掉熬夜和过劳的习惯,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人们也开始习惯留意身体的变化,察觉异样,及时就医。
原来,只要用心,就可以戒掉放纵、敷衍和不规律。人们开始习惯在家做饭,既健康,又有情调。与其放肆满足自己的胃,不如去习惯均衡的搭配。
原来,身边被惯常忽略的点点滴滴,也可以如此动人。我们开始习惯去关心身边的人,去欣赏每一处风景,去留意每一朵花开。
原来,当我们与外界隔离的时候,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除了食物,还有情绪。我们开始习惯放松心态,习惯和自己对话,去坦然接受一场突如其来的修行。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习惯是白白养成的。
每一个习惯,都是生活教给我们的。我们在生活里成长,在习惯里心安。
到底,是因为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才渐渐习惯?还是因为已经习惯,才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无论如何,习惯是人与世界达成的默契,接纳新生,而不丧失热情。
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疫情禁足期间长出的肉还没有减掉?是否,善于拖延的节奏还没有调整过来?是否,该去和新习惯好好认识一下了?
编辑 | 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