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三更,5岁的女儿彤彤睡不着:“”妈妈,讲一个危险的故事吧。“
——嗯,一个26岁的大哥哥,研究生快毕业了,老是被他的老师叫去帮忙,做家务呀,写论文呀,捐助足球队呀,特别可恶的是,这个老师还让大哥哥喊他“爸爸”,说“爸我永远爱你”……哥哥受不了了,前几天的一个上午,从6楼跳下来,摔死了。
一边用浅显的语言复述武汉理工大学的这桩惨案,一边想起一些生活碎事:某个幼儿园,让孩子们喊男幼师“男妈妈”;某位以前的“老师”,借着刊物副总编的名义,给一个个女性作者发温暖短信;当年上大学,全班同学给班主任派去为一位北大中文毕业的博士老师清洁宿舍……这些有的没的关系与合作,必然会出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与其多年后她一个人手足无措,不防今天就给她打一针“此事免谈”的思维疫苗。
我:“彤彤,你有妈妈,你的妈妈叫于某某,如果有其它人让你喊妈妈,你会喊她吗?”绝对不是防后妈,而是,歌里词里故事里,太多的导向,变着法子让孩子们认亲。
“不会!我的妈妈是于某某。”小女生回答得响亮而崭截。
我:“那,会不会随便喊人爸爸呢?”呵呵,爸爸这两个字,加上“金主”,加上“马云”,加上“甲方”,成为年青人的自黑式表达,生存不易,喊一声爸爸皆大欢喜。
“不,当然不会啦,我爸爸是王某某。”脆落落的声音,暂时让人心神稍定。
“这个哥哥,非常优秀,为了上学,还借了两万多元钱,他自己已经签了年薪17万的工作,如果毕业的话……”
小姑娘飞快地接起话头“他就可以自己还钱了!妈妈,这个悲剧是发生在大学,中学,小学,还是幼儿园?”
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用了“悲剧”两个字。
“小彤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告诉妈妈,不能自己想不开哈。”我在被窝里,用力地抱了抱她。
“什么是想不开呢?妈妈。”5岁的小姑娘,理解力显然有限,新闻之于幼童,稍微有些沉重了。
我:“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就算拿不到硕士学位,出不了国,写的东西发不了,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知道了吗?这个哥哥自尊心太强了,他可能认为,老师如果跟他断交了,或者公布了他们的一些照片,录像,他的形象就全毁了…这个哥哥这样想,就是想不开呵,因为,生命比形象重要一万倍,哪怕对方是你的朋友,你的老师,你最好的伙伴,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这,算不算这个清明节,我给孩子上的一节生命课?
2
“妈妈,给我讲一个危险的故事。”在公交车上,在散步时,在睡前……小姑娘知道,点击“危险的故事”,就会听到最新鲜的社会新闻:继母勒死一岁七个月女童,幼童喝蝌蚪“去火”,如果有陌生人请你上他的大黄蜂型车去兜风,如果有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让你送她回家,水上乐园的水上滑梯很刺激但一个小男孩给甩了出去……
第一类读给孩子的新闻,是安全类新闻。
从她2岁起就开始讲,现在,一起出门,小姑娘会拉着我,绕开各种井盖,不走楼沿下面,定定地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不认识的路人试图牵她一把,迎来汹涌的“不不不!”——哦,对不起,我不认识你,别碰我。
第二类读给孩子的新闻,是本地文化娱乐新闻。
疆来亲子有儿童剧,七坊街有艺术展,新疆有哪些有特色的文化街道,哺育工程、绿园工程、天气预报、市图书馆闭馆维修……
我家这枚小小的“疆三代“,有65打头的身份证号,有两张图书馆的借书证,认识从家门口经过的公交931路,双休日会去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逛荡,认识了“乌鲁木齐”等生字,知道班里的孩子有汉族的,维吾尔族的,回族的,哈萨克族的,蒙古族的,锡伯族的……会背诵“明月出天山……”
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关注着她的变化,刷新着她的消息。
第三类新闻,是关于孩子成长的,正面的,负面的,人溺己溺,人家行我也行。
平民家庭的14岁少年,通过三所高校的文史自考,冲关传播学研究生复试。
写彼得兔的波特小姐,有着怎样的童年与教育?
电影《疯狂的公牛》,与绘本《爱花的牛》,有哪些相同的角色?
大家都在喊的减负,有哪些争议的声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长,教育是永远的话题,新闻里永远有关于孩子的各种声音。
我们注定是追不上学区房的一对母子,但我们并不怎么焦虑,有的人出生在罗马,那又如何呢?就算出生在吐鲁番,也一样能感受四季的风花雪月呀。
第四类与孩子长聊的新闻话题,居然是:恋爱,婚姻,女孩子的自我认同。
有些书,是我们一生都不能知道它们妙在哪里的,比如《豌豆公主》,《海的女儿》,比如俄罗斯传说中,那个认为“老头儿总是对的”的老太婆,一个连一粒豌豆都不能忍受的公主,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老头儿一次次上当受骗,为什么老婆婆总认为他是对的?
与5岁的小女孩讨论北大博士生假离婚,榆林产女临盆时自杀,远嫁的妈妈带着女儿站上高层的窗台,一男子纵火与女朋友在一辆豪车中同归于尽……
我们能讨论出什么,真相那么遥远,答案那么可疑,情绪那么凝重,事件那么极端。
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们不了解的险恶,我们控制不了的剧情,我们无法晓知的人性,我们躲藏不及的人祸。
惟一确定的是,尽量给你童年的拥抱与满足,尽量让你在童年,达成自信乐观的个性,尽量让你晓得,世界不是一座孤岛,某些暗昧的心理匮乏,起于童年的缺憾与无奈,无法周全,只能心存畏惧。
第五类与孩子聊的新闻话题,自然是科技与新知。
人工智能,人造子宫,幼儿园如果装上摄像头,知识付费的好处与忧伤,从FACEBOOK事件看社交平台如何保护隐私……
“彤彤,妈妈当然想知道你在幼儿园的一切细节,但,我还是反对安装摄像头,镜头如果在一百多个父母跟前播放,也就可能会在一百万个人的手机上播放,也就可能为人编辑与剪切,结果难以控制。”
小姑娘在家的时间,点读笔,手机APP,智能音箱轮番播放各种音频:英语,科学,绘本,诗词,口才课……
这一代孩子的学习环境,与三四十年前的我们,大异其趣了。
3
还记得,与女儿彤彤第一次说新闻,某地一男子携爆炸物上公交车,炸死乘客17人。
那时孩子才2岁,天天与我一起坐公交车上下班,她跳起来,叫道:“妈妈,我们再不要坐公交车了。”
接着,她说:“妈妈,我要保护你。”
新闻那么硬,童心这么软。
为什么与孩子一起说新闻呢?是我做了十多年媒体养成的职业病,是这个世界令人胆寒的事件太多?还是,这世界上一应真实的故事,都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关注别人,等于关注自己。
新闻会让人悲伤吗?会吧,比如那位持有“特殊语言系统”的教授,如果没有特殊调查介入,大致会安然无恙。他甚至是七零年代中的箐英人物,掌握某些学科数千万的研究经费。
新闻会改变一些事件吗?高考作文试题与时事越靠越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须挂心。
您会与您家的10后聊聊新闻吗?如果您觉得童话过于套路,绘本有点简单,小说远离现实,您会不会,把您刚刚在手机上读到的新闻,转达给孩子,听听这些小萌娃给你什么样的新闻评点?
你会不会听到他们说:“别怕,我保护你!”
与孩子一起聊新闻,与孩子一起,构成改变洪水的那一粒小小的水分子吧。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