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读书感悟
---观课议课:让我们“同在共行”
陈大伟教授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著作上篇第三节提出鲜明观点:“同”是需要同情与支持的立场和条件;“在”是指“身在”“心在”“思在”;“共”是开放和理解地前行方式;“行”以发展进步为目的最求。“同在共行”旨在建设合作的教师发展文化。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校中的教学改革“最为重要并且居于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
一、“同”是需要同情与支持的立场和条件
陈大伟教授的“同”指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有三层含义:实践立场和处境的“同”;对专业发展以及更理想教学追求的“同”;观察研究学生学习的“同”。他认为,观课议课教师和授课教师有了“同”,就有了彼此的“和”与“乐”,也就有了授课教师对观课教师“在”的欢迎和接纳。
二、“在”是指“身在”“心在”“思在”
陈大伟教授认为,“身在”观课议课的参与者身体要在课堂上;“心在”是指要对课堂用心用情,所谓“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你要去感受、去体悟;“思在”就是要动脑筋思考,你要去观察、去研究,因为人因思而变。观课议课的“在”不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灵体验和感悟,用头脑思考和判断。
三、“共”是开放和理解地前行方式
“共”以为着爱,爱意味着走出自我,向对方开放和敞开,意味着愿意通过接受帮助和提供帮助共同前行。---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3.
我的思考:陈大伟教授认为“共”有五层含义:一起并肩前行;在开放中对话,在对话中理解;理解彼此的教学理念;理解教和学的关系;理解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性。
四、“行”以发展进步为目的追求
“行”是有目的性的,是面向未来和动态前进的。一方面,观课议课的参与者要变批评者为建设者,建设性地参与,推进课堂变革。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优先,“行”追求所有参与者不断的、持续的专业进步。---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4.
我的思考:“行”是有目的性的,面向未来课堂变革、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也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目标。有了“行”的方向,就有观课议课活动“变”的可能。我们要尽量杜绝日常评课活动中“虚假”的“热闹”,长此以往,耗尽一线教师太多的精力,导致的结果就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在应付差事:“热闹”地表演、“虚假”地评课。高耗低效是大多数学校日常评课活动的常态,我们要努力地改变这种“常态”,虽然很艰难,但如果我们一线教研员执着的坚守,总会有改变。
“同在共行”意味着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对对方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观课议课的参与者先要放弃自己的表现欲,把舞台让出来,先让他人表达,激发、启发他人,让他人在自我发现中享受成功进而快乐,从而让其赢得自尊和自信。---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