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小禅的青春是《刺青》,那是一群少男少女的童真童趣。十五年了,就在小禅已经不抱希望的今天,它居然拍成了电影,在2024年这个夏天的520要上映。我迫不及待,一遍遍的看着小禅在天安门广场边骑着自行车行驶的画面,那些青春的往事又浮现于眼前。纯真的年代,纯情的校园生活。小禅的青春是浪漫的,她可以和同学们骑自行车去北戴河,可以邂逅合欢树下一夏的爱情,可以暗念一个男孩而骑着自行车追在他身边。好有青春的味道,好有爱情的氛围。
喜欢《刺青》,喜欢一切校园的纯情生活。学过心理学的我知道,那是青春的欠缺,是对不完满生活的渴望。
就在今天,当我得知雪小禅的《刺青》决定拍成电影在这个520上映时,再次感恩自己喜欢雪小禅,喜欢她的作品。尽管她写的小说不多,就在她写下两部青春剧,决定从此不再碰小说后,我内心荡漾着淡淡的忧愁。同一时代的我们,有着共同的时代,渴望的生活。都市长大的小禅生活惬意,过着任何一个女人都向往的生活。她撸猫写字,插花做美食,旅游赏风景。生活在小禅的笔下如诗如画,似仙似佛,禅意浓浓。
这个黄昏,我把电影《刺青》就要上映的消息告诉闺蜜时,有着同样喜好的她居然也看过这本青春小说。我们相约着等到小禅的电影上映时,在520那天,共同奔赴一场青春的爱恋。在别人的故事里,回味我们的青春,找寻逝去的爱情。
不晓得走进故事的闺蜜有没有小禅笔下的浪漫青春?欠缺就是因为没有,我是很期待那一场青春往事的。我们的青春已经逝去,在眼睛已经昏花的今天,我依然渴望那一份美好。少男少女的青春值得我们追忆,值得每一个渴望爱情的我们怀念,然而我终究是错过了那一季的美。当飒爽的英姿被佝偻的身躯替代着,矫健的步伐不再敏捷时,我用豁达祭奠青春,致敬美好。
年轻时总是喜欢李白,喜欢他飘飘欲仙的潇洒,无酒不欢的洒脱。后来的某一天,突然喜欢上了苏轼。于是一遍遍的读着他的诗词,品着他的文字。当我用“夏日清荷”的仿古纸描摹着他的《定风波》时,心境也越来越明朗开阔。从苏轼到苏东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历经风雨,坚韧豁达的中年男人徐徐走来,不急不缓,不缓不急。
记得有一天我在家里郑重的宣布,我爱上了苏东坡的美食,爱上了他的生活他的敢作敢为他的乐观时,家里人完全不解。是啊,年少时的我们,谁不是读着李白的诗长大的呢?有了一定的年龄,苏轼留给人的,又是另一番况味。热爱生活的小禅亦是如此,她一个人包饺子、做鱼,做满满一桌食物。有时候我真替她担忧,每次都做那么多,吃不完咋办?
他们对待生活的热情往往感染着我。就在某一时刻,当我正在对生活产生怠倦时,只要读着他们的文字,心里的忧郁就会渐渐淡去。这是文字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懂与被懂,感染与被感染的境界。
沈从文《边城》里那些读者读不懂的青春,只有他一个人晓得。当我写下“到时候,我想找个人和我一起去看小禅的青春偶像剧。”时,我不知道除了闺蜜,谁会懂我,懂我们呢?于是,我饮下自酿的果酒,然后再次写下:明明是自己亲手酿制的酒,为什么有的就不好入胃?楼下街上的叫卖声依然,生活百般滋味,青春迥异纷呈。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寻找青春,追忆往事,平行的线条一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