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来,他日何往?这道题,穷尽人类思维与存在史,不会有答案。不止今天,永不会有。出发、结尾之间,有一段漫长的时间,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剧情并不复杂。一个被遗弃在远洋轮船上的婴儿,遭亲情抛弃。作为孤儿被船上黑人烧煤工收养,起名字1900,几年后1900再次成为孤儿。命运不可谓不坏,但从来,传奇与波折相蕴相生。伴随着长大后的1900的,是上帝抚摸和加持下的音乐天赋。天赋,就是自带的,想不要都不行的东西。船上生海上长,最后选择与船共亡。
电影结束,思考才刚刚开始。
长大后的1900,无师自通地弹奏钢琴,沉醉了一趟一趟的乘客,名声远播。一直生活在船上,他的眼里,只有美妙的音符。不谙世事,令他不解不懂这世上的很多事情,但也幸运地保住了稀有可贵的纯真。他所想的,只是在有限的琴键上,奏出音乐的无限。
在他看来,这些陆地上的人,冬天渴望春天的花香,秋天忧虑着冬天的到来。城市的尽头,没有尽头,却有着无数的选择和眼花缭乱的欲望。这些,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已经习惯了由这些欲望和选择的贪婪带来的小口呼吸,哪怕有一天会崩溃,却很少有迷途知返的出现。1900的纯真注视下,我们复杂得羞愧。
心动的姑娘走过窗前时,无意中走进了1900的心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触动着琴键奏出心底的旋律,却羞于说出口。一场无结果的暗恋,1900很知足,他一点也不贪婪更多。
电影并没有打算把1900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存在。他对不了解的世界有过短暂的兴趣。穿好大衣,拎着皮箱,他感觉挺好,自信地走下船梯,想从陆地上看看大海,想去找一下心仪的姑娘,改变一下过去熟悉的人生。却止步于最后两级台阶,这是宿命带来的恐惧。船上的年复一年,他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平行地航行,就像两条并排的船只。他习惯并安心于自己所在的这条,有他熟悉热爱的钢琴,任他随便何时应和着海浪弹出脑海中的潮起潮落。内心纯真简洁惯了,他克服不了对于充满无穷选择的世界的惶恐。更重要的,他无法真正放弃自出生以来就是他的全部的这条船。这船是他的生活,不够大,载着人,也载着梦想,他开心于内,不打算要更多。猴子变成人类以来,谁规定了人要过怎样的一生?吃肉穿貂,香车宝马?电影告诉我们,这个不一样的人生也是一种选择,更贴近内心的选择。1900,他想要的,是和船,他的全部生活与梦想,在一起。
导演借1900表达出的这种纯粹人生,击中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早已朽坏的原点,让你愣住几分钟,好感受一下那个原点在遥远的深处被压迫、捆绑的微弱呼吸声。当然,有些人听不到,因为早已不存在。规则、意识、责任和欲念,套上枷锁的人类,独独缺少了最初的呼唤。
不愿踏上陆地的1900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或者也可以说是因为世界的大多数混沌而不自知,1900才是清醒和稀有的那个少数。影片最后,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宁愿选择与船共赴烟消云散而感到遗憾。我们这些懦夫,心灵的背叛者。面对1900的选择,显得猥琐而苟且。
千人千种人生,哪些选择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我们总是笑着说再见,却深知许多再见遥遥无期。总是这么流利地虚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