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讲我的吃货历史,从小学来到初中,从一个村子来到另外一个村子,于是意味着要奔波在两个村子之间,初一的时候,住宿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吃一个小油饼,之所以叫做油饼,是因为这个油饼比普通的油饼要小很多,我后来在很多个地方吃过很多次豆浆油条,似乎再也没有见过那样的小油饼。小油饼分量小了,因此价格也就便宜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个小油饼,应该是五毛钱。那个时候,在村子里,买根油条也只要五毛钱,而我觉得油饼似乎比油条更好吃,于是便总是吃油饼了。再搭配上五毛钱一碗的豆浆,一块钱,就能够吃一顿舒服的早餐,写下这个回忆的时候,我甚至都隐约有些忘记了当年的情景。多说两句,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做到吃一顿早饭,花费少于5块钱。其实我当时大概很想要叫上另外一个同村的同学,一起去吃油饼豆浆,我应该也叫过他一两次,可是偏偏他总是拒绝我,我就也没有再多说。
印象当中,那个时候在学校住宿,老妈每周会给我50块钱的生活费,但是我还总是能够剩下来钱,大概一周会花费二三十块钱吧。现在的我,也有点搞不懂,那个时候的我,就算把钱剩下了,又不去花掉,就只是存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中午饭或者晚饭,我们多了一些选择,这个时候,往往就不再是我一个人了。我在另外一篇
《学校食堂的饭不好吃》讲述了从初中开始,我就开始吃食堂,我们意见很统一,学校食堂不好吃。因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出去吃。初中所在的那个村子,道路非常的清晰,南北一条主干道,东西一条主干道,这两条主干道的交汇点,是一个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附近,就有大量的小吃,超市,因而我们常常骑着自行车,跑到这里来,我们往往会有5,6个人,有时候意见并不统一,有人想吃烧饼,有人想吃板面,于是干脆就分散开来,各人去吃个人喜欢吃的。
吃烧饼的那家店,我们也是经常去的。离刚才说的那个十字路口非常近,我总是会要碗馄饨或者方便面,小强同学和小亮同学也会在旁边,那家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大概就是便宜。有些时候,天气炎热,我们就干脆要两瓶啤酒,就着馄饨烧饼吃,这个事放在现在,我恐怕已经很难做到了,毕竟胃口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吃板面的那家店,我还是很怀念的,印象之中,我是第一次在他家吃到的板面,他家的板面也和其他家一样,分为宽的,细的。那个时候,只要板面的话,是小碗3块,大碗4块。如果要加个茶叶蛋的话,就要再多收一块了,当然,你还可以选择加豆皮之类的辅菜,不过我从来没有加过。我记得,我那个时候,总是会选择要一碗小碗的板面,再多加一个鸡蛋。有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我也会选择再加上一瓶啤酒,多说两句,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校服之类,旁人从我们的穿着自然也无法看出,我们原来是学生。学生在外面喝啤酒,在青春期,却让我显得很酷,我也很享受那样一个时刻。有时候,我们还会遇到同样来这家店吃饭的同班女同学,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就坐在屋里面,她们就坐在屋外面,不过我们也并没有打声招呼。
当然啦,除了这些在外面吃的食物之外,初中的时候,我也经常在家里捣鼓点东西。两年前,我就写过一篇《煎饼》 , 其中就提到了初中的时候,自己做煎饼的有趣经历。
前面说了这么多,想来您也发现了,前面说的都是初中的,我曾不止一次在博客上提到,相比于高中来说,我个人更怀念初中。你看看,就连吃这件事,在我看来,都有趣多了。
高中所能聊到的并不多,《从鸡蛋灌饼说开去》 算是一个,已经聊过了,就不再聊了。另外一个呢,大概就是烧饼了。高中食堂里面吃到的烧饼,和初中时候在外面吃的烧饼并不相同,初中的烧饼,就像是现在在北京能够看到的老北京烧饼,是外皮烧得很焦,外皮有很多芝麻得,烧饼整体并不算很大,发鼓。而高中食堂里面的烧饼,则并非如此。它更加发扁,外面也没有几颗芝麻,外皮软塌塌的,吃起来的口感更像是普通的大饼,只是比大饼要小几圈。这个烧饼,一吃就吃了三年,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上完了早自习,飞奔出去买烧饼的场景了,有时候出去地晚了,发现别人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吃烧饼,我一般来说吃两个就够了,但偶尔也会吃三个,烧饼里面夹的东西,也并不负责,不过是火腿肠,鸡蛋,土豆丝之类的,我吃三个的时候,应该就是把上面这三种都挨个吃一遍吧。
除了以上这些,高中时候的吃食,也就像是大学食堂的快餐那样毫无新意,毫无趣味了。如果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是高考的时候,学校发了两天的饭票,凭票可以免费吃两天食堂的饭,印象中,是有红烧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