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在中国人的眼中,周王朝不仅是一个朝代,它还是一个完美的政权代表,是一个充满着礼和德的时代,好像无论历经多少年,多少代帝王,论起周王朝总是肃然起敬。
巨人之子
罗小妞,我们讲商王朝起源的时候,说过商人的祖先是帝喾的次妃简狄吞了鸟蛋生的;大约是那时候流行的风尚,帝喾的元妃姜嫄也去踏了一个巨人的脚印,生下了稷,是为周人的先祖。
诚然,后世父权社会的老学究们,历尽辛苦把姜嫄和简狄配给了帝喾,但在我看来,无论是踩脚印还是吞鸟蛋,都只能说明,商和周的先人都出生在母系氏族。
这个巨人之子长大后,在尧舜时代做了从事农业耕种的官,就如同善射之人被称为羿,善耕种之人、农官在古时被称为稷。我们常说的“社稷”,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是每一任帝王都要隆重祭祀的神袛,土地和粮食都是农业国家赖以维系的根本之物,所以社稷后来用于指代国家。
西伯侯昌
周这个部落,大约到了西伯侯姬昌父亲的时候,已经强盛得冒了尖儿,周围的小国开始臣服,商王朝亦有些警觉,就杀了姬昌的父亲,后来还幽禁了姬昌。
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赫赫有名的那几句,写作文用起来绝对秒杀一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姬昌通过伏羲的先天八卦排列组合,共演绎出了八八六十四卦,世称《周易》,成了中国后世最玄的玄学。后世的五行术数,奇门遁甲,莫不从易学引申而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大大有名的清华校训,乃是六十四卦中乾卦与坤卦的卦辞。
一个帝王的崛起需要一个机智的副手,姬昌的副手说起来实在大大地有名,姜尚姜子牙是也,关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典故简直是无人不知,至于封神榜,那就是个明代的演义故事,你看了开心就好。
姬昌的族人通过送钱、送美女,才将姬昌成功地营救出来。其后,他不断地以德服人、四处攻战,收服周围部落,一生都在为翦商做努力直至死亡,被尊为周文王。
武王伐纣
《千字文》里有一句这么写“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很好地概括了武王姬发的一生。
西伯侯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终于在公元前1027年(一说前1122年)某天的清晨,率领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与纣王交战。
纣王发兵70万人抵抗,但这看似庞大的力量并无什么作用,反而在阵前纷纷倒向姬发这边,《尚书·武成》中这样写“罔有敌于我师,前阵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这就是“倒戈”的典故了。
大约是这一幕太过神奇,一方面让周人认为自己受天承命,以德驭人;另一方面又为军师姜子牙增添了神秘色彩,姜子牙后来被认为是兵家始祖,乃至他的封地齐,历来是兵法体系最完备之地,诞生了、活动着许多军事家,比如孙武、孙膑。
罗小妞,此处必须再给你提一提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本是孤竹国(大约是商时期的方国)国主的儿子,因互相推让王位而各自出走,竟然在半道遇上了,他们看到武王伐纣的那一幕,就上前拉着马辔斥责他,“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手下见状想要动武,却被姜子牙制止,说这是讲道义的人呀,便令人把他俩扶走了。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后,他们“耻食周粟”,最后双双饿死。后世人为,他们乃是抱节守志的义士。
西周建国
周王朝建立后,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史称西周。姬发追封父亲为文王,并分封诸侯,于是就有了封建的概念。封建,封邦建国,是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的为政举措。商朝末年,与周边部族的战争中大伤了元气,周王朝大约是想吸取教训,决定将国土分封给子孙和有功之臣,使他们成为王国的屏障,抵御外来的部族入侵。
此外,说起周王朝不得不提井田制,井田制,在夏商时期已经存在,但在周朝时广为普及。简而言之,则是将土地格成方块,形状像一个“井”字,周王是最大的地主,贵族士大夫则是小地主,农民对田地只有使用权。中间的一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公田要由八户人家共同耕种,收成归地主所有。
成康之治
罗小妞,“成康之治”这四个字对你来说大约是无趣的,但我给你提一个人,你就瞬间精神了。
周公,名旦,一般我们称之为周公旦(姬旦,鸡蛋,哈哈哈别闹),周公之礼,周公解梦,说的都是他,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也是他。他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之后,武王之子成王尚在襁褓,他担心朝中无人主政,便替成王掌政七年,待成王长大成人,再还政于他。在权力面前保持本心,观之后世之帝王,做叔叔的强了侄子皇位的不胜枚举,最有名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周公在位期间,求贤若渴,“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此外,他制定了宗法,将商王朝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混乱相继改为父死子继的继承守则,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周礼》。为了能加固对东面殷商旧地(河南)的控制,他继武王遗志,建成东都洛邑。
关于成王,他不过是一个逝去的帝王,但如果你哪一天突发奇想,愿意去上海博物馆逛逛,你可以去观赏一个叫做“德鼎”的青铜鼎,其上的铭文记载了一个叫德的大臣,跟着成王,为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康王时期,则有“大盂鼎”,记载了康王训诰盂的事件,这个青铜鼎一度收藏于上博,现下只能去国家博物馆才能看得到啦。
成康二王时期,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西周国力的强盛时期。
穆天子传
康王的孙子周穆王是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帝王。他是西周时期在位最久的王,即位时已经50岁,在位55年,他两次北征犬戎,东征徐国(徐国国主徐偃王也是个有趣的人物,此处先Mark),西征昆仑。
唐代李商隐有诗云,“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说的是,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向昆仑,西王母在瑶池设宴隆重款待,并约好再度相会。西王母在民间有着许多传说,拥有不死药,法力无边,后来索性附会成了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凑成了一堆,生了七仙女,又变成了拆散牛郎织女的棒槌。就连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都是围绕着西王母的不死药展开。
传闻固不足信,西王母是西方昆仑山区附近母系氏族的首领,这一点应当毋庸置疑,或许瑶池相会是她愿意诚服周王朝,也许她像女儿国的国王那般相中了周穆王。关于周穆王,有一篇《穆天子传》,特别有名,有兴趣可以看看。
青铜器鼎
为什么我特特要提一下青铜鼎呢?因为,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年,是青铜器的鼎盛时代,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就是青铜器,若你闲来无事抱着你家小苗苗去瞧一瞧,简直是文化上的熏陶。前面说的穆王,在他之时,国力已衰,而他之后的几代,简直是西周的黑暗时期,不过青铜器还是依旧精美。穆王的孙子懿王时期,有师虎簋;重孙孝王时期,有大克鼎,大克鼎是上博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与之前提过的大盂鼎,乃是中国青铜器界的VIP中的战斗机。孝王的孙子厉王时期,有晋侯稣钟,乃是一个一套16件的青铜编钟(14枚藏于上博),内有铭文,首尾相连凿刻。以现在眼光去瞧,你也许未必觉得这些有多美,但其上的兽面纹、龙纹等式样古拙,颇有洪荒之气,更重要的是内刻的铭文(书法中称之为金文),是研究历史和书法的重要史料哩!
周召共和
在这里,要提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观念,公元前841年。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日期,只有到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准确无误,古书里提及的星象变化,可以和外间的纪录对照。”(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这一年,是西周厉王时期,看“厉”这个谥号(杀戮无辜、暴虐无亲为“厉”),就知道这一任的周王不怎么样,他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人们包围了王宫,他仓皇出逃。他出逃后,召公和周定公共同辅政,号为共和。此处必须提及一个成语典故,厉王在位时,民怨沸腾,厉王还任用巫师监视,一旦查实立即处死,召公就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见,召公实在是个有见地的贤臣,这已颇有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味了。
强弩之末
共和行政14年后,厉王的儿子宣王即位。这个历史上称之为中兴之主的王,其实也无法挽回周王朝的颓势。他在位的前期,召公、周定公等大臣精心辅佐,宣王整顿朝纲,取消名存实亡的籍田之礼(跟井田的私有化有关,此处略去),对外征战,颇有建树。《诗经》中《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车》(春日迟迟)就反映了战争的情形。(上海博物馆馆藏有宣王时期的颂鼎。)
周幽王,大家不会陌生,烽火戏诸侯那个。据说他为了立褒姒为后,废王后申后,加害太子宜臼,致使老丈人申侯很不开心。于是老丈人联合诸侯申国的邻国缯国和犬戎,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进王城,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今天的信息量有点大,回头我来补上一个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