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陈忠实先生的散文,是在《朗读者》中听到的《晶莹的泪珠》,这篇散文描绘的三个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贫穷无奈的父亲,一个是因贫穷而休学的孩子,一个是富有同情心却又无能为力的女教师。那个休学的孩子,正是陈忠实先生。这篇散文的篇幅并不短,却如一个老友娓娓道来的陈年往事。
“我”因为家庭贫困,父亲难以同时供哥哥和“我”读书,迫于无奈,父亲只得让“我”休学一年。热爱读书的“我”在申请休学证明时,遇到了一位年轻善良的女老师,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就是一种奢望。“我”内心委屈却依然用各种方法去安慰自己,但看到了女教师满是不忍的流出了眼泪时,“我”内心的防线终于崩塌了......
这篇散文,除了能够感受到作家超越一般人的共情力以外,还能感受到一种堂吉诃德的精神,正如文中所说,“我今天终于把几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这大概也是我喜欢陈忠实先生的原因。事实上,这种精神也同样存在于像路遥、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的身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是痛苦甚至是不要命的。《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同样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同样经历了艰苦的创作环境,当路遥先生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笔而将笔狠狠抛出窗外,看着镜中陌生的自己放声大哭时,我似乎感受到了“认清了创作的本质后,依然热爱创作”的那种伟大和高贵。我常常好奇,是什么样的原因赋予了他们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从乡村走向城市,再走入每一个读者的内心,历久弥新、催人泪下。
想要了解一个作家,以作家自己的视角去看无疑是最恰当不过的,如余华先生的《我能够对现实发言了》、村上春树先生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路遥先生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等,想要了解陈忠实先生,请打开这本《漫漫人生,步履不停》。
这本书挑选了陈忠实先生创作多年的作品重新汇编而成,因此对于了解一个作家的全貌更具参考价值,也更加完整。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如简介所说,涉及人生、创作经历、生活环境、西安风俗等等,每一部分的讲述都是一个视角。
在这本书中,除了可以看到陈忠实先生求学的艰难,还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幻想,假如征兵通过,假如飞行员的体检没有错过,这位我们印象中叼着雪茄的严肃作家有可能拥有着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在陈忠实先生的眼中,家乡也无疑是大于一切的存在,对陕北高原的热爱也浓缩在了书中,假如陈忠实先生就在我们面前,谈起他的家乡,也一定如书中这般侃侃而谈,陕西的历史、地理、人文在作家的笔下如数家珍。
而除了求学路途的坎坷以及内心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有哪些支撑着一个作家能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不懈的创作,我想,那就是对于生活和这个世界的热爱,像刘亮程先生的乡村一样,乡村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乡村更像是赋予一个人最本真的存在,一对儿白鸽,一窝燕子,一群斑鸠,一棵结满了杏子让人垂涎欲滴的杏树,一棵亲手栽种的枣树等等,构成了一个奇妙、鲜活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怎能让人陷入颓废和迷惘呢?只会更加激发人的斗志,像拥有无穷力量的大自然一样,努力向上向着光明生长。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漫漫人生,步履不停》。
人生漫漫,又何其短暂,如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只有一瞬,也要努力发光、发热,照亮这个原本就非常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