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谛:假有唯名
- 第三重“二谛”的“胜义谛”我们叫“名言假有”,那么,到了第四重“二谛”的“世俗谛”,我们为了凸显只剩下“名言”,那么我们把它略作调整叫做“假有唯名”。也就是通过前三重“二谛”的学习,佛陀已然把我们解构得只剩下点“名言”啦。
为了凸显只剩下名言 , 所以把世俗谛改为叫做 假有唯名
名言的特点
- “名言”也是一种事物,但是,“名言”这种事物之所以它叫“名言”,它与其它的别的事物有什么不同呢?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总是不代表它自己,它总是要代表别的事物。
- 比如说我说“杯子”。那么当大家听到“杯子”这个声音的时候,你绝不是联想到“杯”、“子”这样两个频率上的两个声音而已,而你一定往桌子上去寻找那个能盛水的容器,我说“杯子”,你联想的不是“杯子”这个音声的本身,而联想到的是桌子上盛水的那个容器。因此,“杯子”这个音声是个“名言”,因为它总是不代表它自己,它要代表另外一个事物。
- 。那么,这个“杯子”这个“名言”,我们就叫做“能诠”,能,是“能够”的“能”,诠,是“诠释”的“诠”,就是“言”字旁加个“全”。
- 那么这个名字总不代表它自己,它总要去代表别人,那么,它总是要去代表的那个东西叫做“所诠”,“所以”的“所”,“能所”的“所”,所诠。这个“所诠”在佛教里边也叫做“义”,梵文是“artha”,这个名字它所指的那个对象,叫“实义”,“真实”的“实”,也就是在我们凡夫心中,我们当运用一个“名言”的时候,我们凡夫心中一定有这个“名言”所指的那么一个“事物”。
- 这个“能诠”的“名言”它所指的那个对象,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凡夫误以为它存在,才给它起个名字。因此,从这意义上讲,名字所诠的事物根本不存在,那这个“名言”本身就是相当、相当多余的
- 我们凡夫安立“名言”的时候,导致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凡夫所看到的世界,佛陀首先告诉我们,是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可是你要知道,当把一个“名言”安立到一个“事物”头上的时候,其实你就固化了这个“事物”,什么叫固化了呢?就是强化了它的“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
- 这个“名言”本身也是凡夫境界的一个事物啊。比如我说“杯子”,这个音声它也是一个事物啊,或者我在纸上写一个“杯子”这两个字,那么“杯子”这两个字的组成的图案它也是一种事物啊,那么,依据第三重“二谛”,那这个事物、这个“名言”的这个事物本身其实也是“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名言不代表它自身 , 总是在指向其他东西。
名言所指向的东西都是缘生的,都是不存在的。
名言叫做能诠,它所指向的东西叫做所诠。
名言增益了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名言也是缘生的,也是不存在的。
胜义谛
- 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这件事佛教给了它一个专有的语言,就叫做“空性”,对应的梵文就是 Sūnyatā,Sūnya 就是“没有”,就是“空”,就是“零”,什么都没有。S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为它的基本特征。
- 这第四重“二谛”,“世俗谛”是“假有唯名”,那“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就是“离言空性”。那么既然“离言”,那么“离言空性”,其实这四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为了度化凡夫,又不得不暂且还要安立这四个字 ‐‐‐“离言空性”。因此,这“离言空性”这四个字还要画上引号。
空性就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
离言空性也是名言,所以要画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