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说了一个词,“60分妈妈”,什么意思呢?我还是先讲一件事情。
国庆长假的一天,小胖童鞋和我们一起去他爸爸的堂弟家吃午饭,吃完饭之后,他和五岁的堂弟一起玩,开始不太熟悉的时候,两个人相安无事,片刻之后,俩人熟了,就有矛盾出来了。小胖用磁力片拼出长长一条,说是他的火车,堂弟用脚踢散,小胖再次拼好,堂弟又来踢散……如此反复三四次,小胖生气了,很激动地对堂弟喊:“不许破坏!我辛辛苦苦拼的!”说实话,很少见到这孩子情绪这么激动,大人们只觉得这是小事,都笑他,还说他是哥哥,要让着弟弟。然而小胖愈发生气,两只手紧握拳头,眼泪夺眶而出。
我坐在沙发上,作为一个旁观者,目睹了事情的经过,但我并没有说什么,直到他哭的时候,我喊他过来,如果是以往,我多半是先让他冷静一下,所以他也以为我喊他还是让他冷静一下,他仍然很激动,并且抗拒到我身边来,嘴巴里说:“我不要冷静!”我保持微笑,问他:“弟弟把你的火车踢坏了,你很生气是不是?”他哭着说:“是。”我又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生气的。”这个时候,他一下子就停止了哭泣,靠近我,说:“是。”我继续说:“这么气人的一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妈妈身上,妈妈可能比你还要激动呢!”他听了我的话,竟然笑了,他说:“妈妈,我想喝杯水……”我说:“好的,我们先喝水,然后你要去告诉弟弟,他踢坏你的火车,你很生气,请他不要再踢了,好不好?”他愉快地点头……这件事情就差不多结束了。
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如果不是一味地“压制”,而是表示理解,让孩子知道,你看见了他的情绪,理解了他的情绪,那么,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愿我们都能成为“看见”孩子的父母。
其实我不得不说,当时,我看到他哭,也有点觉得他无理取闹,但是,最近不是一直在听心理学课吗?老师讲到的“同频”,一下子就从我的脑子里蹦出来了,于是我就想试试这个方法,然后我就发现,这个方法确实挺好用的。
那么,拉回来,文章开头我讲到的“60分妈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词,原本应该叫做“足够好的妈妈”,它是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最知名的术语,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那么对应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们把它翻译成“60分妈妈”。
对此,我的理解是:
1、作为妈妈,不需要太聪明、太敏感,孩子一个眼神,你就知道孩子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马上满足他?那么,孩子在你的“聪明”行为下,变得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会表达......所以,你需要经常装傻,“逼”着孩子学会表达。
2、作为妈妈,要放弃时时刻刻做大人,跟孩子相处时,既要尊重他是个独立的个体,把他当成大人来对待,但是又要把自己放在跟孩子同频的层面,去理解孩子,认同孩子。比如,他跟你分享他看到的一列火车,你要回应的不仅仅是“我看到了”,你还可以去理解他的感受,并说出来,“妈妈看到了,妈妈也很兴奋”,试试看,孩子看你的眼神也会不同。当他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他就感觉到了爱。
3、作为妈妈,有时候也需要“离经叛道”,不能完全拿社会道德标准来约束孩子和自己,在孩子发生行为偏差和情绪发泄时,你需要对他有一个“抱持”的态度,允许孩子生气,允许孩子的本能有如排山倒海般涌出,甚至可以跟孩子一起生气,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妈妈简直神经病,但你要知道,这对你的孩子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事情,管别人怎么看呢?
如果你能做好一个“60分妈妈”,那么,相信你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能游刃有余,你能够学会跟别人“同频”,就能顺利做好很多事情,因为,人与人的沟通,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