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汪晓勤教授的分享,觉得知识应该走进故事,故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数学故事
像汪老师提到的“角的认识”的课例研究中,老师们设计出一个童话故事《鸟妈妈和鸟宝宝》:哪个鸟宝宝嘴巴张的大,就把虫子喂给哪个鸟宝宝吃,请观察,这鸟巢里的三只鸟宝宝谁的嘴巴张的大,由此引出角的大小;又将鸟妈妈和鸟宝宝的嘴巴做比较,得出角的大小和边长是没有关系的,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把数学知识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汪晓勤教授的观点和“数学王国里的写作女王”王艳着老师的观点似乎有点不谋而合,都脱离不了“故事”,可见故事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故事的意义
我上网查阅了故事的相关知识,讲到:故事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听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儿童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美国故事家吉姆科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
因此,将知识融入故事,运用故事做一节活动的铺垫,在活动中用故事制造悬念,或是进行故事情境的表演、再现,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从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加之孩子天生心地善良,纯洁天真,特别喜欢小动物,愿意和小动物亲近,所以,我们教学的故事中主人公往往都是小动物。故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教学中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更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学习起来不会枯燥乏味。
三、学前教育中的课例研究
幼儿园教学多以图多字少的故事来导入,这样更加科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在组织一个活动时,就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知识内容要贴近孩子生活,并且孩子对这次活动的内容有一个先前的经验。
就像这节大班的语言活动《学字》,首先通过图片引入主题,请孩子观察生动有趣的图片,分析了解主要人物,然后请孩子猜想,这些小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分别都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哦,有老师,黑猫,黄猫,小花猫,老师,数字6;老师在上课,三只小猫在打瞌睡;黄猫在想蜜桃,黑猫在想梨,花猫在想饭勺,原来三只小猫上课打瞌睡,所以才没有回答对老师的问题。观察图片,一问一答,变成小故事,很好的帮助孩子理解了儿歌的内容。这样层层递进使幼儿对儿歌的理解更加通俗易懂。
知识通过故事的形式,知识贴近孩子的生活,教学中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都能够很好的引起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去运用,怎么去教学了。
引导幼儿根据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就想到了《青蛙找妈妈的故事》,运用蝌蚪成长为青蛙的顺序图来排序;引导幼儿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知道相邻两数之间多1个少1的关系,运用小蚂蚁运豆豆的小故事来教学。
四、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我总是陷进自己的想法里,总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导致孩子们理解的不透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事实上恰当的教学,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吸收消化。不仅是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同样也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学习知识,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知识生活化,把复杂知识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由量变产生质变,由简到难,这才是恰当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