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2017年2月3日,是正月初七,是立春。
冬天走了,春天来了。
春节假期结束,开始上班第一天。
新的一年开始了,又重新站到了一年的起跑线上。
上班第一天,大家见面免不了互问过年好!一声声过年好,让人感觉一派喜庆!
同办公室的人们相互说着过年外出的见闻,串了哪些亲戚,游玩的时候有什么趣闻,假期七天又长了几斤……
上班第一天,有几件事情需要记录一下:
一、中午和同事们聚餐,其乐融融,浓浓的同事情。
二、下午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原来是发小、同学雅静。我俩一天出生,小学同班。自中学毕业后再无见面,想想已有三十年了。万分感动。
三、赵凯老师建了一个公益微信群儿“绍宋画馆”,关于宋代绘画赏析的。有很多朋友进群。
晚上8点钟,赵凯老师开始了第一次宋画赏析分享。这次赏析分享的画家是黄筌。分享后,征得赵老师的同意,将分享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放在这里,以便自已和朋友们方便查看、加深理解。
以下部分是有关赵凯老师第一次分享的资料内容整理:
五代宋初,大师林立,创作出许多不朽名著,这些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登峰造极,无以伦比,后期画家都没有达到如此高度,这些感慨绝对没有半点虚假,是我学画这些年来的深深感触。
黄筌,徐熙,董源,顾闳中,周文矩,李成,卫贤,巨然,赵幹,范宽,王希孟,郭熙……他们本应该像达芬奇那样深入民心,而我们的人民,大多数却只知道齐白石,徐悲鸿……这真是我们民族的悲伤。
那由收敛而拥有的谦逊,因谦逊而得到的高贵,因为认真实在而得到了绘制上的无上妙法。
或是高古,或者天真,或者惟妙惟肖,宋人绘画尽善尽美,一丝不苟的态度成就了绘画史上一流品相,在他们面前,沈周,文征明,石涛之辈都稍逊几筹。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古典主义时期,像古典主义时期油画和音乐一样,拥有均衡肃穆而又高贵的气质,非常的深刻永恒。
我们将从五代宋初开始,分享以时间为序,第一期先列出9位画家,他们分别是(以时间为先后)黄筌,徐熙,董源,顾闳中,周文矩,李成,卫贤,巨然,赵幹。最早的就是黄筌了。
黄筌是一位花鸟画家,而且是一位开宗立派,直接影响北宋花鸟画近一个世纪的大画家。从现存的文献和作品来看,他和徐熙堪称中国花鸟的开山鼻祖。
认识黄筌,先从一件比较可靠的作品入手,而且这是唯一一件相对可靠的作品,《珍禽写生图》。《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约903--965),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什么说相对可靠,因为《宣和画谱》中有记载,画面中虽没有黄筌的署名,却写着“付子居宝习”的字样,说白了就是他画给他儿子的范画。还有就是作品的风格,这是早期花鸟画无疑。请大家注意看画的细节。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却刻划得十分精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鸟儿有麻雀、腊嘴、白头翁、大山雀等,有的静立,有的飞翔,有的低头觅食,有的翘首凝视,有的侧耳倾听,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有两只麻雀,小雀扑翅张口,对着大雀嗷嗷待哺,神情惹人怜爱。大雀无食可喂,默默无语,一副无可奈何。两只乌龟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它们两眼注视前方,不紧不慢向前爬行。小乌龟的头偏向左边,正在左右观察。昆虫有天牛、蚱蜢、蝗虫、蝉、金龟子、蜜蜂等,大小不一,刻画得十分精细,鲜活如生。右侧一只豆粒大的小虫,两翼画成虚幻的影子,正在振翅飞舞。而中间那只小蜜蜂,俯首缩尾的样子,显然正在采蜜。
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勾勒填彩。勾勒填彩,就是用毛笔线条勾勒出轮廓,然后在里面上颜色。勾勒时线的质量很重要。勾勒也就是我们说的白描,线的重要性我们会在后面专门拿出时间来叙述。拥有书写性的勾勒是整个宋代绘画的基础,如今线的模糊,缺失或是质量不高,线造型能力下降,是中国画沦落的主要原因,没有高质量,赋予情感的线就不是好的中国画。
看看这些线,勾勒羽毛,嘴,爪子运用不同的线,很好的表现了物像的质感,嘴和爪子的坚硬质地和羽毛的柔软蓬松被表现得很充分,而不同质地线的对比又形成了绘画语言上的美感。
下面我们说填彩。我们也叫渲染。引述一段我非常赞同的文字“所谓赋彩,有别于唐画的浓重艳丽,以淡墨轻色,层层润染,注重表现质感,非常的精致”。大家细看画中的颜色,赭石,蛤粉,墨,朱砂。以墨为基础,再施以其他颜色,颜色渲染的又薄又透,非常透气,而且适可而止,不夺去线条的力量。
所谓一流高手,是拥有高超的技术,却不一味地狂画,他很知道绘画的分寸,那是一种入微的情感,恰到好处的巧妙,让物像与背景内外通透,充满灵性。
勾勒填彩,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方法,但与早于此图的唐代人物画与山水画相比较,此图勾轮廓的墨线大都非常轻细,似无痕迹,所赋色彩,也明显区别于唐画的浓烈艳丽,而是以淡墨轻色,层层敷染,更重质感。这种绘画风格,注重表达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于现代的照相再现。勾勒填彩是这幅画的绘制方法。
现在我们常常用把国画分成工笔,写意,小写意,其实这种叫法出现的很晚,早期绘画并不会这样分,所以我们首先要摒弃工笔和写意的叫法。
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颜色,我们以后会专门来介绍,这些重要又实际的技术,不详细介绍是不行的。
有些人反感技术,说那是画匠才反复提及的,我觉得当今正是技术的缺失才使得中画画陷入泥潭,地道的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当你把头青色薄薄地画在汁绿上,或是把朱砂淡淡地设在胭脂上,那美妙的感觉,就好像细雨洒在草地上,通透得要命。
先人所用的技法,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几代人不断实践累积,让水,胶,颜色重叠出最完美的状态。后辈人运用这些技法绘制,形成完美效果的本身也是由技术带出来的,而并不是这个画家的独创,可见继承学习传统的重要。传统绘画从不盲目创新,都是继承后打散重组,才形成自己的面貌,那与传统若即若离的关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温度。哪里呈现水色的通透,哪里呈现矿物色的厚度,哪里又呈现水色矿物色的相互交叠,我们的先人都在耐心体会,娓娓诉说……
关于颜色,我们以后再着重说。
说完作品,我们来说说黄筌。
在五代宋初的画家里,只有黄筌经历唐、五代、宋,三个时期。唐灭亡时,黄筌4岁,五代灭亡时,他58岁,他在北宋又生活了6年,才逝去的。
根据资料整理了一段文字,放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画史记载唐代边鸾,薛稷擅画花鸟,但整个唐代并没有花鸟作品传下来,我们能看到最早的花鸟作品出现在五代,不仅画史有记载,也有实物传下来,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就有“徐黄异体”的说法,分别说的五代南唐的徐熙家族和后蜀的黄筌父子,徐黄也形成了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重要流派。
黄筌,字要叔,五代后蜀成都人,下面是关于他的几个关键词
1:画院画家,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宋灭后蜀,入宋画院,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将后蜀画院画风带入宋画院,统治北宋早期宫廷花鸟画风近一个世纪之久
2:黄家富贵:黄筌在宫廷画院任职,所画多为珍禽异鸟奇花怪石,画风工整富丽,以轻色润染而成,反应了宫廷的审美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这种称法也是和“徐家野逸”(指五代另一位花鸟画家徐熙的风格)对比而言的。
3:《写生珍禽图》:黄筌传世作品中,相对可信的就只有这幅《写生珍禽图》了,这幅作品纵41.5,横70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虽没有提款,但是有“付子居宝习”五个字,是作为其子学习的画稿,根据宋范镇《东斋记事》中的记载,黄筌父子画画非常注重写生的。
4:其子黄居寀,黄筌一家都画画,他的孩子中,黄居寀画的最好,其传世作品为《山鹧棘雀图》,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技艺,使得黄氏画风深得北宋宫廷的喜爱,长时间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北宋早期花鸟画风近一个世纪,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
局部
宋代院体花鸟画继承黄筌一路的画法加以发展,终于迎来了中国花鸟画史上的最高峰。但《写生珍禽图》中的古朴情致,恐怕是其他画家不能企及的。
另外,补充一些关于绘画材料的使用技巧。
蛤粉使用的注意事项:1.绢的纹理要够粗;2.胶要够浓;3.研磨要够细致;4.调蛤粉的盘子要干燥,没有一点水汽,保证蛤粉第一时间接触到的是胶而不是水;5.用温水化开6.薄薄地调色,一层层累积出来的颜色品质是任何白粉代替不了的,有一种暖暖的、融融的感觉;7.轻轻地画,不要太用力,不要用太尖的笔。
以上是对赵凯老师第一次分享的文字的粗略整理,如有出入请见谅。在这里要万分感谢赵老师的无私付出!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