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砖头能有何作用?想到越多的结果,说明思维越不受定式禁锢。
我们用什么来衡量我们的学习?有些人会觉得是自己投入的天数。但用时间来计算并不正确,真正投入的结果应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很多人会认为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但并非如此,生活中还存在许多被智者所利用的“暗时间”——并未停止思考,而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反刍的时间。通勤、排队、买菜、洗脸洗手、吃饭、睡觉……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暗时间》这本书的作者坚持将自己的学习思考写入博客,一写就是八年。对于心理、学习、思考、习惯等的一手知识与反刍后的各类总结都在书中详尽探讨。前者来源于作者遍读的以心理学为主的著作,后者来源作者运用到生活中后以及生活本身的问题给予他的启发。
书中很多方法论与我看过的许多时间管理个人提升类书或文章有重合之处,但作者写得更为通俗而切中要旨。更重要的是,这位作者与之前所阅读的许多分享者的文章相比更为谦和。在此极力推荐此书给大家,特别是学习计算机的朋友,作者的个人经历应该会产生很多共鸣与启发。
意外的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反而是本书主干内容外的些许部分。
开篇,作者谈到写作只是他思考的副产品,所以他一般一两个月才写作一至两篇博客。
书写的好处有许多。
首先,书写可以让自己将思维进行一个备忘。我们在之后的思考中也可以循着之前的思维途径以及思维方式去解决之后的问题。
其次,书写可以使思维进行一个缓存,因为我们的头脑中重要的核心内核是有限的,当你记录下这些信息的时候,你就可以让你的灵活的大脑去处理一些更多的事情。
其三,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当你通过书写把你的思想记录下来的时候,你就可以把那些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
其四,许多事情我们在脑海中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已经充分理解了或者是已经充分记住了,但其实真正付诸笔端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将某一件事情表达出来,大脑中这种模糊感给我们一种不好的错觉,然而,书写的话会将你的思绪理顺,并且把一些灵感带出来。
以我自己写作的经历来看,当我不写的时候,我发现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写的,但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不开始写作,你越是觉得没有内容可以写,但是如果你尝试着将自己的一些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你也会发现自己可以拓展,可以去更深入的写作的东西越来越多。
看完写作的部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那时的写作似乎有些为了写作而写作了,绞尽脑汁的把一些所谓的道理分析出来。而当无法做到一个比较高产的速度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又会感到非常的焦躁。但其实,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写作是为了让自己把书中的知识记得更清晰,还是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条理分析以及写作能力?这些都影响你计划的实施。我曾经的一些读书笔记可能会贯穿每个章节,现在我已经学会不去列举所有要点,而是将已经熟知或实践的要点省去,仅记下应特别注意甚至运用于实践的新知。
作者还提到他父亲对他的影响。
他父亲习惯自学,喜欢自己看书琢磨,并告诉作者“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自己学会”;他父亲会一整天琢磨一个问题不罢休,比如研究电视机组装,一次,似乎全部都安装正确了但就是无法启动,最后他父亲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睡觉也是,一天晚上终于灵光一闪从床上起来,调试成功。 这种父母的潜移默化会给孩子带来高出书本与实践的影响意义。之后的成长,作者拥有的这两点珍贵的态度与习惯——自学、专注,为他的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关于解题。
所谓unfair questions就是时常在网络流传的需要十足想象力的题目,对此人们需要从千万种可能性中思考,没有什么意义。 好的题目一般是不会超过你的所知领域,但又难以让人想到去使用、使用哪个部分的。解题同理,记录思考过程很重要。往往你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发现其实是所知的知识。所以从思考的角度,更多磨练也是必要的。
当手中有了锤子,往往看什么都是钉子。一旦心中有了知识,就会为其奴役,不管什么问题都往上套用。 有一个著名的空皂盒问题,流水线,有的香皂盒到最后才发现是空的。 国外专家团队的解决方法是设计了复杂的X线扫描+机械手臂取走, 而在中国普通工厂,员工想到的是用电风扇对着吹,没有装物的相对轻,从而掉落一旁。
**解题要时刻谨记重点:“问题是什么?”做到手中有锤,心中无锤。 **
书中一些精彩片段的笔记,几乎每一点都值得反复琢磨:
- 缩短进入专注状态的过渡期和专注的能力,决定了学习效果。减少过渡期,即减少multitasking。
- 记忆方法: 环境记忆。(气味、音乐等等) eg 多抛弃表面分析本质,才能遇到问题融会贯通。 多整理笔记。多复习之前的内容。记忆是脆弱的。看之前内容容易获得新知。
- 时间管理:要事优先。有些不重要的事其实不用在意它,让它来找你。觉得一些事重要也许只是你个人的强迫症。利用好时间下脚料。
- 将学习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判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方式。(设想讲给完全不懂的人听->探究最基础的本质)
- 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试着把要在看完书之后能写出一篇漂亮的survey,作为读书的最终目的,这样有利于在看书时,不停的整理条理,理清逻辑,并且可以使内容记得更牢。
- 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做(how),而难以说清为什么要这么做(why),遑论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why have to)。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A选项优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 真正的理由有时候往往隐藏在是触及不到的地方,由我们的情绪大脑所掌控,当它引导我们的情绪,大脑作出决定之后,才发个红头文件通知我们的理性大脑,我们的理性大脑于是便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实验描述中的那样,迅速而果断的,给出各种听上去很合理的解释,让我们的决定和行为看上去无懈可击。
-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会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不加细察,而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则死抠烂打,揪住一点小辫子就不放,同样,我们还会倾向于勤劳收集有利证据,并忽视不利证据。
- 即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正确,其实常常也是碰巧站队了队伍,而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严密的逻辑和不可,不可辩驳的证据,最后,与其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如自己试着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 有一个棉花糖的生理实验就是讲,那些抵制住棉花糖对她们的诱惑的儿童,并不是因为棉花糖对她们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是她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去,使自己的大脑处于一种忙碌或者是被占用的状态,从而阻止大脑,经常去往棉花糖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