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知道你很疼。
昨天带孩子到她三姨家,我们姐妹仨在厨房准备菜品。
两孩在客厅地板上在一个盒子里打陀螺,玩的不亦乐乎。
我们三个人手不闲着,嘴也没闲着,姐妹好像都这样,即使每天在一起,也有聊不完的话题。
突然,俩娃之间的一个神情紧张的过来说,豆丁让砸了,正在哭。
赶紧手也不擦的跑过去,我儿子正坐在一堆玩具之间,手不停地擦着眼泪,伤心地小声啜泣。
10岁多的男孩了,已经懂得控制情绪,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嚎啕大哭了。
我连忙问怎么回事,什么东西砸着了。
从俩个孩子继继续续的诉说中我知道了,是后面的这个小折叠自行车倒了,把砸在了儿子头上。
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我放下了心,我先把那小自行车推到阳台上。
然后走到儿子身边蹲下,好像在等着我的到来,儿子哭的更凶了,眼泪加上手上的脏东西把小脸瞬间弄成了小丑。
我轻轻地说,“砸到哪里了,妈妈看看。”
这边已经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了,还不忘腾出一只手来告诉我头上砸的地方,我轻轻地一摸,果真头的右侧鼓起了一个鹅蛋般的大包。
大人如果被砸到了一个大包,应该也很痛,不至于哭,也得悻悻地骂两句吧。
我轻轻地揉了下那个大包,扒开头发用嘴吹了吹,趴在他的耳边说:“妈妈知道你很疼。”
那边眼泪纷飞的重重的点了下头。
我又轻轻的扒开头发,又对着那小包轻轻的吹了吹。
又慢慢的揉了揉那个小包。
惊奇的是孩子已经不哭了,几分钟的事情,我只说了一句话,妈妈知道你很疼。
只做了一件事,帮他吹了吹那个小包,轻轻地揉了一下。
记得前一周的一天,在家里他开开写字台上面的有个小门拿东西,忘了关上,等他站起来的时候,被那个开着的门角一下子撞到。
“ 啊”的一声惨叫,我连忙跑过去,记得当时就是这么鹅蛋大的一个包。
男孩子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我一贯的方式就是“不要紧,你是男子汉,一会就好了。”
这次同样是摸了摸那个碰到的地方,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没事,一会就好,你是男子汉,要坚强!
这是我贯穿他整个儿童的教育方式。
“被同学打了”,滴着眼泪回来告诉我。
“你是男子汉,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砸着了,碰到了,疼了。
统一回答,没有关系,一会就好,你是男子汉。
儿子那天⋯⋯,哭了好久⋯⋯。我郁闷了,有那么疼吗。
第二天早上还说疼,让我摸摸还有没有疙瘩。
那天从他三姨家回来,回家的路上。
我开车,他偎在我的胳膊上,昂起头问我:
“妈妈,我头上撞了包,你真的很心疼吗?”
我摸摸他的头看着他的眼睛,肯定的告诉他:
“你头上撞了包,妈妈真的非常非常心疼。”
被爱包容的那种温暖从孩子脸上荡漾开来!
我眼睛湿润了,第一次质疑我信奉了十年的育儿理念。
育儿的书看了不少,育儿的讲座也听了许多,我自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从孩子一到五年级那满满的一墙的奖状。
从孩子那一个个的获奖证书。
从孩子那厨房小小的背影,已经是两年的厨龄了,蒸米饭,煎鸡蛋这样活的已经手到擒来。
从孩子小小年纪自己坐公交车永远是第一个让座的人。
⋯⋯⋯⋯
自以为对孩子教育非常成功的我,常常和同龄孩子的母亲大谈育儿经。
但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撞了头的一个事件,我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得到的截然不同的结果。
深思下来,我觉的要冒冷汗。
第一次撞到写字台上方那个小门角的时候,他哭了那么久,以至于第二天还在为他头上的包委屈。
如果当时我能把他轻轻的拥入怀中,轻轻的替他吹一吹,说一声,妈妈知道你很疼。想哭就哭出来吧。
想必也是像第二次样,在爱的呵护里,心里的满足远远大于身体的疼吧!
所有的时侯,我都告诉他,你是男子汉,你要坚强,你不能流眼泪!
以至于,唯一的一次,我只是感同深受的一句“我知道,你很疼。”
就让孩子幸福的像花儿一样绽放!
这十年,我让孩子丧失了多少次幸福的机会!
我知道,我以后会经常和孩子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