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教国画吗?”又一个微友这样问我。
“怎么啦?”我很想听她后面的言外之意。“我觉得我家孩子很喜欢画画的,可是感觉她画得一般,没什么天赋啊……”感觉这位妈妈有些小焦虑。
“传些作品给我看看呢。”那位妈妈传了三张。我先不看画怎样,只看孩子的状态。因为一个孩子是否对参加的课外班真有兴趣这是关键。我看孩子笑得很开心,手里的画也已经有了一些浓淡变化。按专业的眼光看,虽说从造型上、笔法上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按照她的年龄层次的认知水平来说已经很好了。
我又跟她聊了几句。她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我要求太高太急了。因为考级什么的忘记我一开始让他画画的初心了……”能够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觉察非常难得,孩子有问题最怕的就是不但没有觉察还自以为是的爸妈。
我不由想起文联主席对我说的话了:“现在的家长都太急功近利,书画这些事本来就是急不来的事情,有些家长还要求孩子一年考两次级,你说这不变味才怪……”是的,每次我都会在考级现场看到里三层外三层的家长,围着在考场里挥毫泼墨的孩子指指点点,也会看到很多来接孩子的爸妈看到孩子的画作第一反应就是:“你看你这画的是什么呀?!”本来兴致勃勃的孩子立即会像霜打的茄子低头不语。这样的模式多了,孩子对于画画的兴趣也会一点点被磨灭……
其实这样的现象何止只是画画,对于孩子的每一个新技能学习孩子本身是充满兴趣的,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之前,孩子对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就会被来自于父母的评价所左右。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
我不由想起了儿子学画,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画,两三根线条时家里人根本看不懂:“这都什么东西啊?”我会看到儿子清澈的眼神闪烁一下。这时候其实就是父母种心锚的时候。“儿子,妈妈看到你画的线条很流畅哦。(再烂的画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要呵护好兴趣就是及时肯定好的点以此让它强化并固定)可以告诉妈妈你画的是什么吗?”儿子的脸色又会阴转晴:“妈妈,我画的就是宝宝在被窝里睡觉啊……”“哇!还真是哦!儿子你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哦!(及时肯定行为背后的能力与思维)”儿子就又会笑着去再画一幅。
我始终记得我让儿子画画不是为了任何考级任何比赛得奖,而只是借由画画这个载体让他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所以儿子的画都是生活情景的再现。这样的儿童画创作我让他持续了三年。儿子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始终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直到他上一年级,又一次看我画国画,他就喜欢拿毛笔涂抹,我开始有意识让他朝专业路线发展了。因为家里有这个环境也有这个资源,他喜欢加上环境许可会是最好的成长之路。但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玩,他会在同伴退出不画了的时候告诉我:“妈妈我也不想画了,**都去玩了。”我告诉他“画完再玩。”帮助他发现画画的乐趣,发现光会玩的孩子没有他这样的成就感。这个阶段是个特别考验大人智慧的时候,我给他创设了很多很多的成功机会:办个人画展、参加各种比赛,让他自己看见付出努力的开心。说教肯定是没用的,任何人不可能光靠意志来支撑走完这条路,如何引领才是关键,爸妈的欣赏会成就孩子。
就这样一路走来,直到初三下半学期为了中考儿子才停掉画画。我总是让他在兴趣班和学科学习间创造可能性同时做到。一个人是需要为自己的兴趣成为优势负责任的。那个时候有人出高价收购了他的画对他更是一种促进。
正是借着这种各种欣赏方式(办画展、出画册、参加现场比赛、拍卖等) 直到现在,班主任老师说他的画在年级里仍是第一,我还是觉得儿子很喜欢沉浸其中的那种感觉。那种乐在其中的心流体验才是支撑他持续走下去的真正动力……
每一个孩子自出生以来就会有独属于他自己的兴趣,如何呵护胜过如何培养。呵护是建立在孩子的天性及认知特征上的一种观察后的自然呈现,就像儿子小时候接触过各种兴趣班,但我都是顺其自然看状态,他如果不喜欢我就不强制培养。最好的成才就是花长成花树长成树。一个人喜欢一件事就会专注投入两眼发光,跟被逼着是完全不一样的,父母可以在一旁静心观察得到结论。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瓶颈,比如看似停滞不前,比如想要放弃,父母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成为他成长的一个欣赏圈,帮助他有信心继续走下去。
教育中最难的其实是战胜自我标准与自我意识,更多以孩子为中心,真正看到他的每一个发展过程的心智特征。顺其自然是顺应天性,规划引导这些手段也是建立在对天性与规律的了解基础上的。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一起来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一起来探索自我成长并在见自己中见众生吧。当你更懂人性更懂如何成就孩子,你的孩子才会真正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不是让自己的无知与急功近利逼着一条鱼去爬树……
成长有规律,天道不可违。顺应就是最好的呵护。一分坚定不移的静心,两分运用天道的观察,三分还成长责任于他自己的自然成长法则,你的孩子就会收获成长为他自己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