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让你看到更美的风景和更有趣的人
六一刚刚过去,不知道此刻正准备读这篇文章的父母,你是如何给孩子庆祝的呢?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的节日怎么这么多,每个月都过,还让不让人好好过日子了?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觉得朋友圈里月月过大年。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对过节也不像以前那么不在意或者说反感了。我开始认真地在每个节日对我身边的要好的亲友有所表示,有时是一封信、有时是图个吉利的红包、有时是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撇开所谓的仪式感,这是增进我们彼此之间感情的最好机会。
所以,在学业任务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尽可能地在风和日丽地春天为孩子们举办一场盛装出席的读诗会;在我出差回来时,精心为他们准备的一份小礼物;赶上孩子的作文本用到了最后一页,我从班级的“爱心捐赠”中拿出一个新的作文本,工工整整写上他的姓名、班级,扉页上再写一句赠言,不动声色地放在班级作业里,和他原来的旧本一起发到他手中。神经大条地孩子,甚至不会和我讲声谢谢,可是我坚持要将这个仪式做下去。这是我和青春期孩子一种特别的沟通。“看!你在我心里!”
孩子到了青春期,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丰富,性格上也不再是那个对父母百依百顺的乖宝宝。孩子变了,父母没变,问题就来了。
尤其是我接触过的一些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不但不领情,更有甚者,还心生怨恨。
原本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呢?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搞清楚青春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相信很多家庭的矛盾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既然主要矛盾是学习,那我们的关注点是不是也有个轻重缓急呢?
比如一些家长过于在生活上较真儿,因为一瓶饮料、一顿快餐而闹的不愉快,在学习上应该较真的时候,反而妥协了。
生活上穷养,学习上富养,该较真不妥协的学习问题,轻易妥协了。该忽略的生活小事儿,一管到底,孩子逆反,家长心烦,严重影响了青春期家庭的亲子关系。
这时特定的“节日”就是亲子沟通最好的契机,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触发点不同,根据孩子喜好,适时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有些孩子文艺细腻,这时一张父母亲笔写的小卡片,可能就让孩子觉得很美好;有的孩子是个小吃货,这时如果能带孩子去她喜欢的餐厅,一顿好吃的就能让他心满意足;有的孩子喜欢看电影,给他选择的自由,请他去喜欢的电影院静静地看场电影……
那么,刚刚过去的“六一”你有没有为了呵护孩子心底永远的童真,而为他做点儿什么呢?有没有除了一遍遍唠叨孩子的作业,也真挚地表达你的爱呢?
请注意,我并非主张“惯着”孩子,方法不是唯一的,每个家庭环境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比如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先生,造就了一门三学士的家教奇迹,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留学生家长。
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超前的。从1923年到1929年去世,他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留学的5个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
尤其是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从早期幼教,到学校教育,到出国留学,再到学成回国、谈婚论嫁、就业择业,子女人生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游离梁启超的视线,他始终关注着子女的教育。
其实关注不等于包办,自律不同于忽视,抓住每一个增进彼此感情的机会,如果你曾经错过了孩子的早期教育,或者说正深陷青春期熊孩子逆反的泥淖。那么,现在明目繁多的各种节日,就不失一个表达爱的机会。
也许不是现在人爱过节了,爱在朋友圈里秀了,而是更注重精神追求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究生活的仪式感了。其实教育又何尝不讲究仪式呢?
言语沟通太苍白的时候,写信不就是仪式吗?我的一位妈妈级别的好友,和青春期儿子沟通的方式之一就是为他写亲子日记,古老的硬皮笔记本,每天手写一页。儿子一开始不以为然,可是久了,还以检查妈妈作业的方式督促妈妈写。听说养宠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又恰巧儿子喜欢小猫小狗,对宠物不感兴趣的她,因为儿子,现在正开心地过着“猫奶奶”的幸福生活。
爱是放手,也是成全。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直到你不需要我的时候。”这不是没有原则的牺牲,而是对一个生命清醒的关注。
对此弗鲁姆在《爱的艺术》中,给出了这样的阐释,“在婴儿还没有产生表达以前,母亲就能感觉到婴儿体内的一些变化,他的愿望和需要,婴儿一叫或一哭,母亲就会醒来,虽然平时比这更响的声音都不会吵醒她。这说明了母亲对孩子每一种生命的表现都是很清醒的,母亲既不害怕,也不担心,而是处于一种清醒的平衡状态,能接受孩子发出的每一个重要信号。
觉察到彼此内心的活动,而不是为自己找到辩护的借口。
如果爱,请深爱!放手是爱,成全也是爱!成全她看到更好的风景和更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