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下面我将进行本节课的三说。
一 、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对应的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通过分析,这里的关键词主要是:圆,观察、操作、认识。“圆”是一个图形,它包括:圆的意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圆的认识”包括圆的定义ˎ圆的特征ˎ圆的画法等。“观察和操作”是脑和手并用的行为动词,可以分解为: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认识”可以理解为:说出、写出、描述等。另外《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之后,进一步研究由曲线围成的简单的平面图形,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于由线段组成的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为认识圆打下了认知基础。因此,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特征,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数学思考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法:
情境法--“玩”中学
动手实践--“动”中思
观察法--“思”中悟
学法:
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二、说解读
《课标》强调,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并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相对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差距也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ˎ正方形等都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教材编排思路是先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教学这部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数学学习活动是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等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节课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三 、说运用
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情景激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魅力。也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手执一颗系着绳子的物体,拉着绳子甩动),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回答“圆”!“你有什么办法画圆?”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大胆画圆。接着,指名请画的好的同学分享经验方法。学生当老师介绍方法,是对学生的激励。没画好的同学也听得格外认真。最后,老师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圆的画法,并再次练习画圆。
接着通过体育老师场地画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学生交流探讨,集思广益,找到解决办法。 再通过师生比赛“钉绳画圆”,学生发现了老师的“小阴谋”,老师用的绳子与学生用的绳子材料不同,学生的绳子有弹性,可以伸缩,画出来的图与老师的有区别,这时老师让学生去找原因,发现问题,从而得到的是画圆时,一个点固定不变,而绳子的长短也必须不能改变,也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改变(即定长)。
对圆的概念理解后,圆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去观察,去起名,从而得到了圆心、半径的概念。问题又来了:想一想,说一说,什么是半径?直径呢?老师在黑板上画,让学生去指挥,让学生去想、去说,半径是由圆心到圆内、圆外、还是圆上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准确答案。那么直径还是让学生去观察、去推理、去归纳,从而得到结果。再让学生在画出的圆上,标出圆心、半径,直径,从而巩固圆各部分的名称。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从自行车轮胎说起,老师选择了3分米长的钢条做车条,让学生去分析,手中长2分米、5分米、6分米的钢条都有,应选哪种合适呢?学生去分析,说出选法,讲出理由,总结出必须找出半径相同的钢条才可以,也就是说半径都相等,并且知道在同一个圆内,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再让学生在以上给定的不同钢条长度中挑选合适的做直径,使学生从实际中发现,探究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里也要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中的半径、直径的关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调动起来,把教学内容的浅表化转为技巧化 ,使学生思维情性化,改变了知识结构碎片化。整节课让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分析、去推理,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由抽象到直观,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探究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数学由‘双基’转化为‘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