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我们都学过,但这个故事或许应该算是一个反面教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匡衡“偷光”读书的一面,但却忽视了“凿壁”这一点,而这点很可能涉嫌破坏他人财物的罪名。
为什么说是“很可能”呢?因为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匡衡家与隔壁富人家其实共用一面墙壁,而匡衡的家境又十分贫寒,所以说他凿的这面墙壁很可能是富人家建的。
试想,如果说你是隔壁的富人,自家的墙壁被人凿了一个窟窿,你会作何感想?你会为他匡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精神而感动,还是会为自己的墙壁被人破坏而感到生气。我想,最起码第一感觉是后者。
但是这并非是一个完整版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只讲了匡衡这个人一生很小的一个片段,那之后呢?
之后匡衡其实还真当了大官,但是好景不长,他因为贪污腐败而被革职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反面教材,但你非要说他刻苦读书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我认为这也是经不起讨论的。
刻苦学习的精神确实值得学习,但是故事中匡衡的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你他完全可以通过去找到其他的条件来读书啊,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刻苦建立在破坏他人的财务之上呢。
这就好像是你的母亲在大冬天想吃鱼,你就跑去用体温暖化冰面去捞鱼一个道理,你确实想展示孝心,但是你的母亲如果还感到很欣慰,很心安理得,那只能说你母亲太不懂事了。
类似的还有什么“铁杵磨针”、“愚公移山”之类的传统故事,在我看来,这都要归于反面教材之列。
我记得上初一,有次期末语文考试,其中有道题大概就是让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理解成语,其中有一个就是“铁杵磨针”,没记错的话,还有两个是“见风使舵”和“班门弄斧”。
对于“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我当时的回答大概就是说,这个磨针的老妇人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有它磨针这功夫,随便做点什么事情,都够买多少针了。
卷纸发下来,这道题得了将近满分。
还有“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现在在我看来就是白费劲,移山的目的在于有路可走,那完全可以沿着山修条路,或者直接挖出一个两端通透的山洞,这不省事吗,为什么非要搬山呢?
换句话说,愚公这一家子啊,就是死板、不知道变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忘了初心。
我们总是把传统的东西当做宝贝来看待,总相信老祖宗总结的经验都是万能的,老祖宗说的话都是至理名言,这总是让我很纳闷。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也有自己的孩子,我绝不会跟他讲这样的故事,如果他从别处听来问我,我也会跟他讲清楚那些不值得学习的地方,最起码我现在已经有了基本的识别能力。
最后,要我说啊,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其实就应该和什么《二十四孝》、《弟子规》啥的归为一类。
全都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