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力的记忆里,思源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她的话,无论是看法还是建议。最初是无声的忽略,到后来发展到激烈的战争,再后来又回复到淡然的漠视,只是后来的沉默与早先的沉默相比️,又多了一层轻蔑。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30年,长得让全力几乎忘却了思源对她也曾经有过嗷嗷待哺的短暂依恋,她几乎觉得思源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时,那眼神里就已经隐含了质疑一切的叛逆。”
这段文字来自张翎的《流年物语》。
全力:某重点高中数学老师
思源:全力的女儿,想办法把自己活成“坏女孩”的姑娘
初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怔了许久,在心里对自己说了这么一段话:“何其相似啊!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的姐姐也没有真正听进去过我的话或者建议,一开始是假装听了然后不断地编谎言蒙我,后来演变成了争辩、反驳,现在基本是忽视、漠视、沉默!不久的将来,她看我的眼神会不会也夹带着轻蔑?
文中的全力忙教学忙职称忙她的升学率,全力的丈夫忙生意忙应酬忙赚钱,思源是一个缺乏父母管教和照顾的孩子,偷母亲的钱花、偷父亲的烟抽,冷漠自私、性格怪癖,一开始所有的行为似乎都是专门用来回应父母对她的忽视。等到全力发现了思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一切已经无法回头了。
又是何其相似啊。虽然我并没有撒手不管我家的姐姐,但是她十岁之前我们确实非常忙,我也高估了基因的作用,等我发现她的学习、生活都存在很多问题的时候,一切似乎已经无法改变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无疑是雪上加霜,让我更加束手无策。
还有一点相似的是,在外人眼里是好男人的丈夫、父亲,在家庭之外养了儿子。文中的思源是无意间发现了她父亲的这个秘密,便更加看不上她的母亲,觉得母亲又可怜又愚蠢!我在想,将来如果因为单亲家庭影响到了我家姐姐的什么事情,她会不会迁怒于我?不离,母亲是可怜的、愚蠢的、没有底线的;离了,母亲是自私的、没用的。由做女儿的怎么想了。那么叛逆、自私的孩子,她什么想不出来?怎么想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容易吗》一文,有几位友友给我留言说做父母更不容易,尤其是母亲。深以为然。但是,如果可以,假设可以互换角色,我愿意和我的孩子换,却不愿意和我的父母换。我愿意像我的孩子这般生活,却不愿意成为我父母那样的父母。
突然间,我的心里又矛盾了。代代之间,何其相似?父母曾经也是孩子,孩子也会有成为父母的那一天,即便不结婚不生孩子,这笔债也得换个方式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