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周末时一直盘旋在心上。
当可以得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轻易,例如信息,书籍,课程,圈子。
用什么来判断值不值得,或愿不愿意投入资源,例如时间,金钱,精力,情感?
互联网时代能获取的太多太轻易,最少且最珍贵的是自我资源。
该如何判断要不要投入?每一分的投注,都思考过得到什么吗?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感同身受,每天得到那么多资讯,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做选择。
选的更容易,选的更好,选的更适合自己。
取和舍之间,是完全主观的决定,选择做多了,透过每一次留下和舍弃的决策,理出自己的规则。从粗糙到细致,从耗时到直觉,从纷乱到明确,一次次型塑,我是什么。
相对过去的学习经验,在个人知识增长时代,每个老师或分享者都不再是学术专家,也许他在某领域打滚多年,也许是他透过不断磨练自己的方式,总结经验得到了群体认同。
这个群体可大可小,可贵的是你只要真的有货,原意不断输入输出,并且虚心接受不同观点,就有机会扩大影响范围。
素人得到了更多机会和舞台,表示这个世界不需要专家,人们在寻找认同,寻找共同经验,寻找在身边可以给建议的朋友。
人偏好和自己相似的人,会寻找和加强你和他的共通性。
当看到某个有影响力的人和你在同一个群里,回答你的问题,和你一样当学生,诚实坦承自己还在学习,加上互动方式的真实,让人更热切地相信只要努力,有一天也会和他拥有相同的高度。
过去透过请教老师,长辈,比你有经验的人来解答疑惑,现在获取方式简单了,信任赢得才是关键。靠口碑推荐,一个一个圈子扩散宣传,社群营销的重点不在干货是不是浩瀚无疆,而是创造让人信任,安全,愿意参与的环境,透过成员不断地自我成长繁殖 ,像朝水中丢下一块石头,湖面就荡起涟漪
学习者殷殷切切地盼望被激励,背后推动的原因不是知识传递,而是你比我多的总结经验和影响力,我希望你告诉我,我看不到或视而不见的盲点。这种学习方式为什么不能贯彻到学校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仔细想想,在你的印象中学习成绩好的,除了智商天赋、兴趣使然,有没有一种是因为崇拜老师,受到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奋发向上?
创造积极的群体环境,会让人愿意参与。就像每日一问,你尝试过每天给自己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吗?你以前没有做,为什么现在愿意思考且分享?因为有同伴激励,看到了有共鸣的回答,所以你也愿意真诚地交换。
最近有机会关注一些大神,在圈子里响负盛名且一直在扩大中。
对我就像吃了不合适的食物,吃下去了,也唏哩呼噜地拉了出来。
我反省著,为什么人人都说丰盛无比,我却味同嚼蜡?
是不是自己道行不够,井底之蛙,太过急躁而不得以悟道。
我要强迫自己,正襟危坐把握免费学习的机会吗?
还是设定停损点放弃,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不适合自己。
其实很简单:喜不喜欢,问问最本质的自己。
不管是实体还是无形,人、声音、方式、环境、文字、传达,一旦感觉对了,就会继续投注更多。只有继续投入下去,沿路不停思考,才知道自己能收获什么。
时间、精力、情感投注,都是我们最珍贵且有限的资源,
自私的说,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美化一点的说,帮助别人,也同时帮助自己。
所以我不断尝试、判断、选择。因为这个过程让我看得更清楚。
我是谁,我要什么,不要什么。
在写下我的答案之前,我设想了一个结构。选择判断的基准应该从不同维度出发:
●我的层次:个人,家庭,工作圈(小团体),社会圈(大团体)
●我的角色:夫妻,父母,兄弟姊妹,朋友
●我的范围:所在城市,延伸城市,跳出国家
当我在这些不同的维度时,我会有不同的选择比重。
但不管驱动力是什么,对于无法吸收的营养,最后也只能吐给地板。
后来我没有继续沿著这个结构思考下去,就像把整本书丢了一样。
我知道我的答案很简单:喜欢,就是坚持的理由。
只要喜欢,我会用一切思考吸收这个过程带给我的一切。
而消化不良的,我也学会了判断,再选择另外一种可以得到营养的方法。
重点是我一直在路上,看到前方的路,脚下踩著的这一步,还有从过去走来的轨迹。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很长,我看到了不断洗涤后的自己,更像自己。
有一句很喜欢的话:
最让人感到快乐的事,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