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因为对于这一章句读的分法不一,所以就有不同的解释,皇侃、邢昺、朱熹他们的批注把这个『三月不知肉味』合在一句,这里来断。有一些其它的儒者他们把「闻韶三月」合在一段,这里断句,然后「不如肉味」,这个意思就有不一样了。我们看这种不同的句读的分法,虽然意思有差异,但实际上宗旨还是相同,所以我们用「三月不知肉味」这样来断句。孔子到了齐国,他闻到韶乐,韶乐是舜王那时代所作的音乐,非常的庄严,音乐可以养心,韶乐抒发了圣贤之志。那么为什么孔子到了齐能够听到韶乐?这是有一个历史考据,根据《汉书.礼乐志》的记载,在舜帝,尧舜禹的舜,舜帝之后韶乐是在陈,陈国,到了春秋时期陈的公子就逃到了齐国,所以把韶乐也带到了齐。当然也有其它的说法,这个是属于历史考据,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些事情,有这么些说法就行了,我们在此地学《论语》主要是学精神,学孔子的心法,对于这个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我们可以诸说并存,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找这些史料。
三国时代何晏的批注,说「周生烈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美盛,故忽忘于肉味也」。这《集解》引周生烈的话讲,孔子在齐国,他能够闻到韶乐,他是学习,孔子他是个音乐家,六艺里面音乐是属于其中之一,「礼、乐、射、御、书、数」,乐排在礼之后,所谓以礼治身,以乐来治心。所以孔子对于音乐非常的重视,尤其是这些美盛的音乐。古圣贤王他们所作的这些音乐,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孔子在齐学习韶乐,学得非常认真,整个人都进入状态,真到了废寝忘餐的地步,所以「故忽忘于肉味也」,把肉的滋味都忘了。那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他老人家学这个音乐学得非常的专注,连吃饭、睡觉都在想着这些乐章,吃的时候吃的食品是什么味道都感觉不到,整个人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当中。然后他讲『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音乐太美了,他都想不到,这是赞美音乐的这句话,那实际上也是表达出孔子入境界,自己没想到能够深深的专注在这音乐所表达的圣境当中。
「竹氏会笺」,这个批注说的「不知肉味,如发愤忘食,圣人好乐之至也」。这个发愤忘食是《论语》另一章里面说到,有人问子路说你的老师是什么样子,子路一下答不上来,回来跟老师讲,老师告诉他,说你应该讲这个老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子自己形容自己,这个发愤忘食就是他发起成圣成贤之志,所以非常的用功,非常的专注,专注到哪?专注到仁的境界里,那真的是不知肉味,废寝忘食,这个境界是得禅定。《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已经得到了定、静、安的境界,心安住在仁的境界,这个仁的境界是物我一体,这叫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