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小人物 赵雷 - 小人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心意难平·不知所云
烽烟四起的年代,挂有旧朝的暧昧,伴着最拂人面的西风,在民国女子的身上留下了诸多传奇。从政界、军界到经济界,从美术界再到文学界,既有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她们离如今灿烂的时代不算太远,却又始终与我们保持着天上人间的距离。
我是先知道《围城》,后知道钱钟书,最后了解到杨绛的。转回来又重新拾忆了两人的相遇,恰好遇到,无波无风。“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八十九年前,早春,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的初相见,一个是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一个是“蔷薇新瓣浸醍醐”,从此深情吸引,执子之手,偕老终生。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可世间所有重逢都寓意着新的别离。这是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轮回。
截原文一二: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
节选--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节选--全书:惜取此时心
目之所及·尽是履历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杨绛先生逝世,终年105岁。“《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她笔下流淌的脉脉亲情,给现代人留下永远的感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先生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四顾寻觅·皆有所指
“我和杨绛先生的往来,大都是为工作。第一次去钱家早在 1981 年,是当时的三联书店总编辑范用带我去的,那年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了《干校六记》,范用先生读完很激动,想在国内出这本书,便去向杨先生请求,几个月后这书在三联出版了,是我最早编辑的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是我重新事无巨细、从头至尾地操作一本书。”在《我们仨》的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署名“冬晓”,有读者可能不知道,这个“冬晓”是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编辑董秀玉。
2002 年冬天,杨先生终于开始写《我们仨》。从约稿到动笔,时隔 6 年,董秀玉说她从未想过要催促杨先生,“我知道她心中有数,能写的时候自然就会写了。”
三联书店·特点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讲究小资调调和精神层次,人文气息浓厚,最适合文艺青年阅读。相比于其他书店,三联的印刷与装帧算是比较有品的。如果阳光、咖啡再配一本书,看三联书店出版的书,一般是不会跌份的。
2003版·平装
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封面以米黄色调为主,设计整体简洁舒适,纸面具有质感,书页前文附有杨绛和钱钟书的书信和诗。
彩云易散·方是一生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杨绛用一根长篙,渡一叶小舟,在回忆的长河里,慢慢飘荡。回忆细碎,不惊天动地,却汇入河流,流入我的心底。在我看来,他们仨,彼此相知相爱,相融相知,似乎就是一个世界。
我也愿意相信这是一个长梦,一个万里长梦。
或许是走过战争与动荡,经历过生死离别,年华苍老,看淡了所谓的生死,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杨绛先生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这是不得不令人敬佩的。
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在欢快的三人相处时光里甚至还透露着俏皮,一位饱经风霜年逾九十的知识女性,叙述起半生的感情,依旧朴素单纯。杨绛先生像个旁观者一般,描述那长达六十多年时光的故事。但我觉得,文中流露着漫天的伤感与思念,这样的伤感不像滔滔大雨,却更像持久连绵的冬雨天,寒冷刺骨,满目萧然,哪怕天晴有着大太阳也感觉不到温暖,悲伤得让人喘不过气。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尤其是书中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了了数百字,欲扬先抑的描述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就此展开一个老人对家人,过往的点点滴滴的回忆。不知怎么的,我眼前浮现一个画面:夕阳如血,某古驿道的一端,一位安详的老人,坐在轮椅上,因为有所思所以显得精神矍铄。目光温暖柔和,缓缓的望着驿道的尽头……
那一代人的生活轨迹,那是精神层面的丰盛。时间长流中清晰可见的每一段都如此真挚感人。那一代人的生活轨迹,精神层面的丰盛,时间长流中清晰可见的每一段都如此真挚感人。我的爷爷奶奶就是这么走来,由朋友的一次相亲走到了一起,恩爱相伴始终。如今的社会变革使得现代人变得越来越自我,快餐时代的来袭导致总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变得慌张而改变,还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就夭折在了幸福的半途中,这样的组合及其故事大概也只有回味和羡慕的份儿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不知道也无法揣测杨绛先生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这句话,但这是今年我读到的最悲伤的句子。从容、淡然的三口子,让人为之感动,看到他们彼此失散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
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遇。琐碎的生活日记,半生的爱情,这份情,在岁月的绵延中沉淀。我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有着各种记忆串连起来的梦?我们笑过也哭过,岁月终将平息所有的悲伤,逆流成一条生命的长河,如果回忆可以选择,我也会像先生那样,珍藏起最美好的,始终带着一颗细腻而懂得感恩的心。
随着杨绛先生的离去,“我们仨”的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历史或许就是无数人的舞台剧,有故事起落,有对白感慨,也眼泪,也有笑纹。可人啊,还是要群居着生活。
一个人活着,太寂寞了。
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写作不易 侵权必究
编辑:横小千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芒果街上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