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月 ▍《不归河》
不一定要老了,才会回忆
窗外,太阳光强烈地照在对面楼的楼顶上,蓝天高远,白云如絮,又是秋高气爽的日子,楚黎抱膝坐进藤椅,记忆却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个秋夜……
The river of no return
8
梧桐园所在的G镇属于滨江地区,和滨江市之间隔着长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因为交通便利,滨江地区的沿江地带就已经成为滨江市的蔬菜牲畜禽蛋的供应地。
近几年来,省里的发展计划中,省辖市滨江被列为省城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是滨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滨江市渐渐成为发展中心,这个中心将带动周边的县镇一起发展,形成一体多翼的发展格局。G镇所属县即是多翼之一。
随着滨江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垃圾越来越多,渐渐形成拥堵之势,滨江市周围的几个大垃圾场已经使用多年,早就不堪重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滨江城里的垃圾一车车地运过来,堆在G镇的莲花河边,慢慢地沿河一带堆成了一个大垃圾场。当地县政府期望随着滨江市经济的腾飞,能够带动本地经济,也就对从滨江市拉到G镇的垃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新建垃圾场已迫在眉睫。滨江市政府和滨江地区政府协商,新的垃圾处理厂就选址G镇,具体地点还有待进一步商定。
楚黎在电脑上飞快地搜索着有关梧桐园改建垃圾场的相关资料,一个个问题在脑中跳跃,当地政府为什么要选择梧桐园作为垃圾场的中心?不管怎么说,梧桐园是G镇文化生活的中心啊,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客观条件上,干净整洁书声朗朗的梧桐园都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场搭不上界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是中国农村学校的基本布局。为方便学生就近上学,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到了80年代中期,全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逐年撤并了许多初高中及小学。
进入新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出现了大量规模小、生源少、条件差、质量低的“麻雀”学校。全国“教育改革”正式开始,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为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销、合并、改建、迁建、新建、扩建与重建。
2001年,中国的小学为49.13万所,2010年减至25.74万所,农村小学从2001年41.62万所减至2010年的21.09万所。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了一半,教学点减少了6成。2001年,中国的初中为6.66万所,2010年减至5.49万所,农村初中则从2001年的3.50万所减至2010年的2.87万所。
2001-2010年,全国共撤并小学和初中24万多所,其中,有21万多所为农村中小学,占减少总量的87.50%……
楚黎窝在藤条的圆椅里,对着电脑屏幕上搜集整理后的资料,她习惯性地用笔在记事本上写着“麻雀”“撤点并校”“每天约有63所农村学校、30个教学点、3所初中消失,几乎每小时消失4所农村学校。”
她以为可以将过去一抛而去,离开了,不关注了,就可以当它不存在了。她以为离开的时候,梧桐园的一切就像童话故事那样戛然而止,永远定格在葱郁苍翠下的红窗粉墙……
当着一系列的数据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时候,被她抛在脑后的梧桐园的过去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梧桐园是那被撤并的21万多所农村中小学里的一所。
窗外,太阳光强烈地照在对面楼的楼顶上,蓝天高远,白云如絮,又是秋高气爽的日子,楚黎抱膝坐进藤椅,记忆却回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个秋夜……
傍晚,父亲埋头在花圃间整理着,这个园子,他辛辛苦苦地亲手拾掇起来的,从无到有,从不成形到有模有样,每一棵花草都是他的心血。如今要去了,也不知道谁还会再来打理它?
母亲看着父亲依依不舍的样子,也弯下身子,扶起一棵美人蕉来。
在父母的带动下,女儿也加入进来。
父亲回头看看妻子和女儿,欣慰地笑了。
夜幕低垂,光线也暗淡下来,三个人直起身子,看看重新整整齐齐的花圃,都长长地舒了口气。
萤火虫出来了,时高时低地在夜空中飞舞着,点亮起一盏盏银色的小灯。
晚饭花已经绽放开了,像一朵朵的小喇叭,清幽的香气随着夜风四处飘散。
女儿抱着母亲的胳膊:“妈妈,我们这是真的要走么?”
母亲坚定地回答了一声“嗯。”
“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母亲回过头来,认真地看着女儿的眼睛:“孩子,我们是要去城里呀,城里多好!”
父亲的胳膊揽过女儿的肩膀:“嗯,我们是去更好的地方,开始更好的生活!”
“爸爸,我们以后的生活会比在这里好吗?”
父母几乎是异口同声:“当然!那时候,我们再回来梧桐园看看,你就会感谢今天爸妈的选择!”
父母的语气都是那么肯定,充满了自信,这令女儿茫然不安的心有些安定下来。
他们坐在台阶上,手挽着着手,静默地享受这在梧桐园最后的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