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物漫谈|走近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弟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与柏拉图并列。他的老师柏拉图重视超感官思想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类感知的事物,并采取现实主义立场寻求对支配它们的原因的认识。

受柏拉图哲学的深刻影响,亚里士多德从中年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但关于这两种思想的关系,尤其是青年亚里士多德哲学形成的过程,由于资料的限制,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是专家学者争论的话题。

然而,希腊哲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两位哲学家对同一哲学的独特视角和思想发展的独特形式所产生的张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哲学的研究热点。这标志着从开始的经验主义,回到了最基础的根源探索,以及对所有知识学科的全面讨论。

亚里士多德为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方法基础,它结合了迄今为止所有希腊哲学的元素,成为后来学术哲学的典范。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逻辑学是通过事物的成因出发来认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他将这个过程确立为三段论的一种形式,并为后来的形式逻辑奠定基础。

然后他分析了运用三段论建立的论证科学的结构,并建立了公理的概念。

在这里,他首先以数学为模型进行分析,然后试图使其成为可以应用于经验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公理分为所有论证科学共有的公理和个别科学独有的原理(定义、命题)。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与某一特定事物或领域进行讨论的哲学相反,研究所有事物存在的最初原因的学术称为Sophia(智慧)或Prote Philosophia(第一哲学),在中国更愿意将其翻译为真理,或者最终真理。

但事实上,哲学发展到现在,逐渐对最终真理并不存在这一观点达成了共识,可以见我之前的文章《哲学随想|谁曾经最接近最终真理?》

言归正传,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即便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人,也不可免俗地去探求超越自然世界的基础的存在,即神的存在。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世界被思考为一个多原则的综合整体,每一个事物都实现了它自己的存在,同时又被超越世界的终极存在,也就是神赋予了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论述

亚里士多德对道德的论述有别于实践科学,主要讨论了什么是最高的善。在其观念中,善意是最后限制各种行为的基础,了解什么是最高善意以及如何实现最高善意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论述的主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论述中,善的最高境界被称为“幸福”(eudaemonism),据说幸福存在在人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活动中。人的能力就是理性的能力,它的充分实现在于模仿神的自我思想活动的理性观,但这只是少数人在一段时间内被允许的。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著作是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书籍。有《物理学》、《论天堂》、《论生与败》、《气象学》、《空间论》、《动物杂志》、《动物部位论》、《动物运动论》和《动物发育理论》。

范围从物质世界的普遍条件和宇宙结构延伸到地球上个别动植物及其器官的描述。

他不仅自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自然观察者,他还试图根据他的哲学观点,尤其是目的论收集当时所有的自然知识,仔细研究并系统化地进行学科分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