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抑郁了…”
如果你身边人突然跟你说出这么一句话,请不要忽视,这或许不是因一时情绪低落而开的玩笑话,而是他真的病了,患上了一种叫抑郁症的病。
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抑郁症现在已成为全球健康负担的最大单一贡献疾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开预测的“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截止到2017年的明面数据,全世界就大约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实际上的抑郁患者想必更多吧。
可见,抑郁症像一个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带有不致命性病毒的恶魔,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我们的身心,将人一步步拖向深渊。每年都会有无数人中招而陷入无尽痛苦,甚至抑郁到轻生。
那么,抑郁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办法可以治疗抑郁症呢?《抑郁帝国》这本书就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史的教授乔纳森•萨多斯基,他是一位精神病学史学家,多年研究精神病学、心理疾病治疗史和抑郁症史。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古今历史视角,从概念、理论、治疗和现状等不同角度来解读抑郁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经千年的抑郁症国度,客观的去审视抑郁的历史发展历程,真正地了解到抑郁症的前世今生。
正像作者说的:“看清即是疗愈的开始”,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那你一定要看完这本书,这将成为你疗愈的开始;如果你身边人有抑郁患者,这本书将帮你深入了解对方,在对方需要疗愈帮助时给予正向的引导。
0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到底要怎么界定?书中对它的简单定义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的疾病。
这么简单地一句话后面隐藏了很多复杂性和变化,所以对于抑郁症来说,从来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概念去框定它。
在现代临床中,被普遍运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5,里面关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主要诊断标准,是被医学大众认可的,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来判断是否患上抑郁症。
其诊断标准为:如果在两周内持续性出现了以下9种症状中的5种,就可以确诊为抑郁症。
①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
②几乎每天或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活动兴趣或者乐趣都明显减少。
③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或者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
④几乎每天都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⑤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由他人观察所见,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者迟钝)。
⑥几乎每天都疲劳或者精力不足。
⑦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者过分地、不恰当地感到内疚。
⑧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或者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
⑨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观念,或者有某种自杀企图,或者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对照上面的诊断标准,前两个只要满足其中之一,后面的因素有达到四个,就可以初步判断是患上抑郁症。
当然,有些症状的出现可能并不是抑郁,可能由于生活中某些事和人突然变化导致的,可能是短暂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判断了。
其实,抑郁症的定义既是指一种疾病,同时也指一种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它会自然消失,也可通过简单地改变而消失。
比如emo了,跑跑步、听听音乐或洗澡后,就会自然消失。又比如持续性较长的失恋情绪,在后续换个城市结交新朋友,随着环境改变和时间消逝,心情也会变化,并不意味着她从未经历过临床抑郁症,但结果证明她最后自愈了,这就是抑郁症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当抑郁症逐渐成为“世界性精神病”,成为一个普遍被使用的标签,我们该怎么去面对它呢?或许深入地去“看清它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解。
02,抑郁症的前世
抑郁症的前世,叫做忧郁症。
那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当时的人们会把一些具有情绪低落特征和恐惧感的表现称为忧郁症。比如毫无缘由的悲伤、突如其来的狂躁、产生与现实决裂的妄想、对生活感到厌倦,以及找不到生命的价值等等。
忧郁症的快速增长,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而莎士比亚可能就是那个无意中推动了忧郁症文化发展的人。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等剧大受欢迎,这些剧里的舞台人物呈现,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忧郁症的特征,吸引了当时很多人的关注,甚至引发了一股对“抑郁”痴迷的文化趋势,于此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困惑和争论:哈姆雷特对生活如此厌恶,这或许不是妄想症而是重度忧郁症?
麦克白在剧的最后说着深沉忧郁的话:“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生活充满着喧嚣和骚动,找不到一点意义”,这是不是说明失意会带来忧郁,忧郁会成为常态?
除了舞台剧的人物呈现,《百忧解》的作者伊丽莎白•伍尔茨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忧郁症患者,她通过写下自身服用百忧解来抗抑郁的煎熬历程,让人们对“抑郁无处不在”的看法愈发强烈。
随着忧郁症的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引发的原因感到好奇,随其而然地就诞生了很多种理论,其中最为著名便是忧郁症体液理论。
在当时欧洲的医学主导思想看来,健康是由四种体液的平衡来维持的: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平衡被打破就会带来疾病。而忧郁症,则是由于黑胆汁分泌过多导致的,任何让身体变干或变冷的东西或心情都有可能导致这种不平衡,就会表现出不同忧郁症状,比如情绪持续低落、食欲减退、对生活厌倦、狂躁和社交恐惧等…
在当时人们看来,忧郁症既是一种身体疾病,也是一种心理疾病,那么该如何治呢?
古时也有了简单地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认知疗法重心理疏导,会温和地病人指出其想法上的错误,比如悲伤是没有理由的,不是你的问题之类;行为疗法重身体平衡,比如建议加强锻炼,避免吃黑色的食物,不要靠近让自己过冷的或过于温暖的东西,多吃水果和甜食等等……
伴随着医学的进步,体液理论开始衰败,“忧郁”一词也开始被“抑郁”取代,忧郁不再指代这种疾病综合征,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情绪词语,这便是抑郁症的前世。
03,抑郁症的今生
抑郁症的今生,从20世纪中叶开始,这时“抑郁症”的叫法已普遍开来,几乎每一个研究学者或医生或历史学家,都认可抑郁症是忧郁症的新名称了。
蜕变后的抑郁症,走过了两大时代,每个时代都让后人对抑郁症愈发了解。
当人们由最初重外在呈现的体液理论转向关注心理内部,就迎来了精神分析盛兴的时代。
其始于19世纪末,最初是由佛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发起的边缘运动,他们每周会在佛洛伊德家中开会,讨论精神分析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就是这场小运动,彻底改变了当时全球人们对心理的看法,甚至也在持续影响着21世纪的我们。例如,每当我们说某人“他在影射”或者“他在否认”时,我们就是在使用精神分析中无意识的心理观点。
到了20世纪70年代,精神分析的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一是有人质疑它的科学性,二是当时医保结构变化让费用昂贵的精神分析更难实现,于是人们把研究重点由心理领域转向了生物药理学领域,由此迎来了抗抑郁药时代。
这时的抑郁症开始被视为一种“真正的”疾病,也就是说,抑郁症需要药物。
当时的制药公司为了推广抑郁药,开始宣传抑郁症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失衡,可以吃药解决,这种解释妙在“化学失衡”既联系不到心理、药理或科研层面上,只是化学性的,卸下患者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不用去找自己过去的问题,这样说服患者通过吃药来治疗就显得更容易了。
在这般的大肆吹捧和推广下,全世界的人类进入了抗抑郁药最鼎盛的时代--“百忧解时代”,天天服一粒可解百忧,甚至有人终身都离不开百忧解了。
04,写在最后
抑郁症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也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要留意和关注的问题,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像一个“钟罩”似地把我们困住,慢慢耗尽我们的生命价值感,使人变成行尸走肉。
可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抑郁症的前因后果,加强对抑郁症历史发展的基础认识,那抑郁症就是不可怕的。
正如张进老师在封尾说的:“应对抑郁,认知是基础,对抑郁的不同解读,会形成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要过激地用“人类杀手”严重化它,也不要用“普通感冒”轻化淡视它,而是要走进抑郁、理解抑郁、看清抑郁,才能开启抑郁症真正的疗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