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升级版刚刚拿到手,相比其他人晚了些,谁让我弄错了地址……
但是好饭不怕晚。
新版《好好学习》我也添砖加瓦了一把——随书的别册是我编辑的,还收录了一篇我自己的文章。
--
在策划升级版时,成甲老师提出来做“实践篇”的想法,最后落实到了这本二十多页两万字的小册子上,一共有13个老读者写下了《好好学习》这五年来对他们的启发和改变。
《好好学习》的精髓是两个词:临界思维和反思(我对临界思维不成熟的理解就是思维模型),我们在做《好好学习》共读时,主要的形式就是对照书里的模型和方法反思自己的生活工作。
《好好学习》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模型不是大家都说的“划小圈”或“以教为学”,而是概率论。
抽卡时概率论真的太有用了,我在《好好学习实践手册》里写了这段。这本书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概率论,它给我打开了概率论和统计学这个学科的大门。
还有很多模型和思维方式,都是启迪思想的开始。
--
《好好学习》面向的人群,是所有爱学习的人。
五年前《好好学习》首次出版时,很多人的痛点是,知识太多学不过来,学了的还记不住。五年之后,边工作边学习已成为成年人的日常,大家早就有了筛选知识的能力,反而现在“用”是更难的。
费曼学习法说,学完知识要讲给人,能理解的更透,然后呢?怎么用啊?
《好好学习》其实也说了,就是对照反思。
把一个知识拿出来,和自己的言行对照。
比如我了解了概率论,此时打开游戏发现又有新的抽卡活动,有保底哦,我是抽还是不抽呢?概率论告诉我,只要保底的皮肤不是我最爱,其他所有情况,都是小概率事件,0.01%的概率提升100%不还是0.02%?有啥区别?算了我别抽了……这是做的时候的反思(反思绝不是反省自我)。
如果我手贱还是抽了,时候后悔,那我干脆就动脑子反思一下吧,后悔没用的。反思就拿着概率论的知识对照,这次抽卡活动的概率,是独立的还是关联的,保底机制触发后呢?其实这些游戏的弯弯绕绕我都知道些的,只不过当时我真的没想到啊。
当然,这个反思,还需要引入另外一些思维模型,比如多巴胺的运行机制、沉没成本、心理账户等——都是《好好学习》没提到的。
《好好学习》不是一本模型大全,它不会给你展示所有你能用到的模型,而是告诉你,模型思维是怎么回事,怎么用模型思维学习提升自己——它是学习学习。我看有的人评价说,这本书讲的模型也太少了,真的很无语,他们对这本书的预期和这本书实际情况叉劈了。
这本书其实最大的用处是,帮助读者“定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验方法”。
--
作为小小编辑,很高兴能参与自己特别特别爱的书的再版中。
期待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找到自己独特的学习成长之路。
PS:成甲老师的成长社群是个大宝矿,别册里的内容都来自于社群小伙伴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