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9日,五一劳动节假期第一天,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爸爸骑摩托带我前往唐乾陵。1995年春季,我还没有上学时,爸爸第一次带我去乾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转眼之间,11年过去,我终于再次来到这里——
1995年春季,爸爸带着我乘坐长途汽车,第一次来到乾县,游览这里的乾陵。途中,还走进了懿德太子墓的地宫。当时,我们没有携带照相机,在乾陵神道东侧的翼马前,花钱请人拍摄了一张照片。从此以后,这张照片成为我最喜爱的照片之一。
2006年4月29日早上,我和爸爸决定重游乾陵。上午,购买胶卷,然后理发。中午1点多,我们从咸阳出发,很快就到达乾陵。走进景区,登上台阶,来到神道上,我先在曾经的位置拍摄了一张照片。
1995年,我们第一次游览乾陵,从旁边的村子绕进来,没有购买这里的门票。如今,乾陵景区的管理很严格,上下有两道门,都要检查门票。因此,我们不得不买票:票价47元,学生24元。
沿着神道,自南向北,欣赏两侧精美的唐代石刻。我跟每一种石刻都进行合影,包括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弥补一下曾经没有带照相机留下的遗憾。
东侧翼马四肢残缺,西侧翼马保存完好,鸵鸟、石屏和底座为一整块石料雕凿而成。在保存较好的仗马前,站立着一尊无头的牵马人,我正好可以把头放在上面。
正值五一黄金周,这里却非常冷清,看不到几名游客。下午的阳光,特别的灼热。行走在没有一棵大树遮挡的神道上,虽然我戴着帽子,但是脸很快红了!
接下来,在神道的两侧,出现十对高约4米的石人,也被称为“翁仲”。他们手拄宝剑,戴平巾帻,腰束革带,宽袍大袖,并足恭立,展示了保卫皇帝的“直阁将军”形象。
走到神道最北端,朝着南边望过去,两座山峰东西相对,好像雄伟的“门阙”一样。在山峰的顶端,有方形的高台,内部包裹着曾经的夯土遗址。离开的时候,我们登上西侧的高台,可以俯瞰神道的全貌。
随后,我们来到朱雀门遗址,东西两侧分别竖立着著名的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穿过朱雀门前的双阙遗址,东西两侧出现两队石人群像。其中,西侧32尊,东侧29尊,总共61尊,被称为“六十一蕃臣像”。
据说,他们是唐王朝下属的少数民族官员、邻国王子和使节的形象。在唐高宗入葬乾陵之际,他们专程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宣扬大唐的国威,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
它们与真人的身高基本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装束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如今,这些石人的头大多都下落不明,给人们留下众多的谜团。
在朱雀门两侧,有一对石狮子,为乾陵神道的最后一组石刻,号称“唐代帝陵前最大的石狮子”。昂首挺胸,表情威猛,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一般。
在乾陵神道的最北端,树立着一块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石碑,上面赫然写着“唐高宗乾陵”五个大字,并没有提到埋葬在这里的女皇武则天。此外,旁边还竖立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绕过这块石碑,有一条小土路,一直延伸到乾陵所在的山峰之上。1995年,我们走到这里,就掉头返回了。这一次,我们顺着小路,朝着前方行走,开始比较平坦,周围树木茂密,两侧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村民。
最后,道路消失,全部都是石头,树木也稀少了。据说,乾陵地宫的入口处就在这个位置附近。1958年11月27日下午,农民在这里炸石取料,飞出几块人工凿的石条,上面隐约可以看到文字。
1960年4月3日,开始正式在此进行发掘。5月12日,石条全部暴露,确实是乾陵地宫的入口。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用8000块石条进行封堵,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连为一体。
为了地宫的安全,在考古发掘之后,这处入口便被回填起来。过去,有人一直呼吁打开乾陵地宫,但是更多的人反对打开地宫。因此,在我们有生之年,估计看不到“幽宫重启”的日子了……
离开乾陵之后,我们向东行驶,穿过陪葬墓区,寻找不远处的唐僖宗靖陵。但是,在村庄和农田中,跑了好大一圈儿,根本没有看到唐靖陵的半点儿踪迹。
站在高处,向南望去,有一座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它是靖陵吗?于是,我们就朝着那里奔去,很快就到达封土北侧,才发现这里是传说中的隋恭帝杨侑陵。
杨侑(605-619),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大业十三年(617),李渊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为“义宁”。义宁二年(618),李渊自立为帝,废黜恭帝杨侑。武德二年(619),杨侑突然病死,终年15岁,葬于庄陵。
快到隋恭帝杨侑陵时,经过一家村子的小卖铺,这里的冰棍和饮料非常便宜,我和爸爸便放开吃放开喝了。跟卖东西的老太太聊天,她把乾陵称为“瓜婆陵”,虽然住在乾陵的脚下,但是从来没有上去过。得知我们专程游览乾陵,她觉得非常吃惊,那里有什么好看?晚上8点,回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