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思维导图可以带来什么?是思维的可视化?还是思维广度与深度的提升?是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还是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思维导图,了解它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让我们从思维导图的发明者谈起。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发明者,英国伦敦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拥有心理学,语言学和数学多种学位,在大脑和记忆方面是超级的专家,他出版了80多本书刊,并且是世界记忆锦标赛的创始人,被全世界学生们称为“世界记忆之父”和“记忆大师”。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推动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能。现在全球已经有大约2.5亿人使用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三要素
中心词、分层曲线、关键词。
绘制时注意:一个分支一种颜色,用由粗到细的线条来表示不同的层级,分别为: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
三、在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思维导图的形式
普通思维导图
气泡图
逻辑框架图
鱼骨图
树状图
情节曲线图
流程图
……
举例说明。
四、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一)当语文遇见思维导图
1.课前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预习
每学习一篇课文前,教师布置一项预习课文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先行理解即将所学的课文内容,边读课文边绘制思维导图 ,借助绘制图的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明确以下预习准备工作: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浏览、略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确定文章的类型或初步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2)勾勒词语,原文标注。
在原文章中画出生字词、四字词、成语或叠词等;
(3)概括段意,明确手法。
尽可能地概括文辞段落所写的主要内容,或标注文段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等重要内容。
第2、3点是为了绘制思维导图时添加关键词和图标做准备。
(4)展开想象,绘制导图。
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专用本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这个过程,学生是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地勾勒出对文章解读的过程,充分地感知课文和了解课文。
2.课中复述修正导图,师生交流合作
(1)借助导图,背诵课文。
新课之前,教师会先让学生背诵上一篇已学的课文。学生可以拿着导图,按图索骥,根据自己先前所画下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脱稿复述所学文章。
经观察证明,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课文的原认知程度,通过学生复述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快的检验出学生对已学课文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作有针对性的补充。
(2)复述导图,分享心得。
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讨论式课堂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与组员进行共享,然后,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商讨文章内容,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课后借助在课堂上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课文的再一次复习。
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或背诵文章,同时用笔记录下自己新的理解,检查自己阅读理解上的遗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我们建构的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过程理论模型
学生通过动手,调动大脑思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上课过程中,学生借助导图向同伴及教师分享其解读文本的过程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同,此时导图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阶段,在同伴分享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扩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表达和思考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借助导图进行文章的复述和背诵,并对文章作补充,更好的理解文章,养成“无师自通”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文章的能力。
5.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复习
用于归纳知识点
用于单元复习
用于期末整本书的复习
6.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的构思
二)当思维导图遇见数学
三)当思维导图遇见英语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变线性思维为网状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学科思维导图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层层追问及概括出来的。它的本质是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
这些思维导图是学生主动的思考,是行走的脚步,更是成长的拔节!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悄然改变,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