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别人家的孩子”一度成为我们羡慕的对象,他们生来就带有神的光环,是集世间所有褒义词和优点于一身的神奇人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得漂亮出色,而相比之下,我更像是一个跳梁小丑,颜面尽失。
依旧记得在我五六岁时,奶奶总是在餐桌上提起别人家孩子的事迹,像四五岁就会主动去做家务、xx家的孩子今年考了xx分,最初我并没有多少感觉,直到奶奶将话题转移到我身上,我才感受到什么叫做如芒在背。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只能一个人默默地低头吃饭。但那时的我内心除了愧疚与自卑,还有隐隐的不甘。
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响下,我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害怕自己会犯错,害怕做得再多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与接受,没有人能体会到我的绝望、痛苦与挣扎。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遇到了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主动上前与她交谈之后才发现她也有同样的困扰。那一刻,我释然了,放下了积压在心头多年的重担。
“别人家的孩子”所折射的本质,正是长辈们潜在的攀比心理。或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们不断成长,但它却深深的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精神痛苦与折磨。这种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对孩子赤裸裸的伤害,它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爱,需要正确的表达,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扎在孩子心中的一根刺,终生难以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