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共读是偶然,因为免费,只是当做普通的微课马马虎虎跟听了几次。一直到周六第三次分享,永澄老师谈到价值观、谈到专注的时候,突然产生了非常强的共鸣,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找的么。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把前几次课重新回听整理了下,并把《跃迁》这本书重新阅读,整个过程好比淘金,收获特别多,我会逐步的整理输出。
在这里,必须特别特别的感谢永澄老师。
听课感受
听完本节《发现高手“助力”暗箱(领读第一章)》,书写您最大的三点收获。
第一点收获:认知跃迁
特别想找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学习之后的感觉,直到我看到了古典老师的这个名词『认知跃迁』。
持续的学习、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心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叫做认知跃迁。
随着阅历增长,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顽疾越来越多,我一直不断尝试去寻找答案,有很多问题好像仅存在于自己相邻的范围,别说找答案了,甚至描述都很困难。
第一章的主题是时代特点,提到了复杂系统,提到了涌现,一下子让我打开了思路,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那么需要的就是一些前所未有的办法。
我很喜欢读书也读了非常多书,但为什么自己之前就完全没有这种认识呢。永澄老师给出了解释。
只有先有体验才能激发认知,原有认知和新认知两个认知系统捆绑在一起,没有基本体验,很难理解别人在说什么。
拥有跃迁体验的老师们,愿意去分享出来是特别可贵的,非常的有幸,互联网带给了这种不同层级间的交流机会。这可能是像我这样的人花再多的时间也认知不到的。
当然认知跃迁只是跃迁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后面的两个跃迁,要加油。
第二点收获:高手的暗箱
暗箱就是中国所谓的『小孔成像』,高手的暗箱是一个故事,上方细腻到镜中倒影的画作据说就是暗箱的作品。
大卫·霍克尼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他在2006年出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隐秘的知识》。
这本书里有清晰的证据显示,16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而且相当一部分画家,在使用暗箱。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肯定使用了暗箱技术。这本书引起了世界级的震动。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老师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是一名美术迷,看过《隐秘的知识》,也知道暗箱这个故事。我甚至有一次和别人讲安格尔的时候,拿暗箱举例说大师也会作弊。但也仅是个段子而已,完全没有联系上过生活。
古典老师的认识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
真正拉开高手和普通人距离的,在于他们有意无意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选择背后隐藏的规律的伟力。
这些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像杠杆一样,放大了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我不知道古典老师的思维过程,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看问题不是看表面,而是直指底层,故事成为了一个隐喻,由点到面。
更精彩的是还有第二层的深入和扩展。暗箱是整本书的核心,有三个方面:
取势:把握趋势和底层规律。
明道:理解系统运行的发展方法。
优术:个人发展方法论。
暗箱就是自我管理系统的搭建。
知道和学会的区别
最后这一点是来自永澄老师的分享。
人类常识记忆系统中有一个逻辑:联想是受启发得到的,如果在启发出现时联想被调用出来,我们会认为自己是学会了。但启发消失了,会很难调用出来,绝大多数情况下,人都在高估自己的能力。
你认为有启发并被调用出知识组块,就等于能调用出知识组块,这是两件事。比如书是种启发,把书丢掉,是很可能无法调用的。
听懂了、看懂了,就认为学会了? 两者的差距非常大。
这段分享让我一下子对记忆系统有了很大的兴趣。我是知识焦虑症患者,而焦虑的症结就是输入太多,但是沉淀下来的太少。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解决方法都是不断的增加输入,以期自己能学到更多,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永澄老师这段分享从原理上解答了我的困扰,并不是自己学习的不够多,而是根本就没有真的学到点上。这就是种低水平勤奋吧。
回答问题
你是如何理解连接和协作的,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你要如何利用连接让协作更好发生?
站在IT开发角度谈一谈。
近几年,我感到万物互联确实在不断改变我们的工作,最大的改变是与专家的连接更为简单了。随着开源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技术开始公开,随着参与者的越来越多,也可以很容易的获取到各种技术支持,研发的门槛大大降低。
拿最近的人工智能热来说, Google很快就公开了自己的TensorFlow框架,我们可以直接跳过技术的积累,在其之上实现自己的业务服务。事实上在如此便捷的条件下,在业内不运用人工智能反而会成为新闻。
Google作为专家为什么如此无私,在现在这个复杂协作系统中,黑天鹅随时会发生,与他人连接,提升影响力是高概率正确的事。
作为我来说,定位是外部专家与内部资源之间的连接点。虽然外部连接发展迅速,但是企业内部的变化还是缓慢的,并不能一下子完全接受,我可以做当中的纽带。
具体来讲,一是不断跟踪外部资讯,降低内部的信息门槛;二是专注在技术的定制和支持上,为技术运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