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无时不在的亲密关系,身为爱人、父母或子女,在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因为自我焦虑导致的矛盾升级。今天分享的书《连接感: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中的焦虑》,教会我们通过了解和认识自我觉知,建立正确的连接交流方式,进而改善亲密关系。
觉知忧虑--大脑的无觉知,而导致无意识的行为
觉知,是对自我的认识;觉知忧虑,来源于情绪的失控,导致大脑不能正常的觉知,从而进行无意识的行为。
记得很多次在和爱人吵架时,明明知道这样说会让他伤心、难过,可是当时偏偏就选最难听的话说,事后又很后悔,可是木已成舟,伤害已然造成,只能平复。
之前网络新闻爆出的垃圾人行凶事件,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垃圾人”,其实是被情绪的垃圾牵引,不能也不知如何调节情绪进行正常的沟通,只好采取最狠最解气的方式去报复。
报复,是大脑不能正常控制行为,一瞬间的无意识进而酿造惨烈的人祸。
情绪失控不能自已时,试着让大脑理性地控制觉知,引导正常行为,提醒自己用正常的说话、处事方式处理矛盾,否则矛盾升级至不可控制,更难把控。
所以发现自己情绪失控时,给自己留空几秒钟,慢慢冷静,也就是后面提到的暂停法。
暂停法--情绪不对时,给自己留空
情绪失控,容易引发无意识行为。为了避免无意识行为超出边界而造成无法预知的后果,在情绪爆发时,试着给自己一点时间,先暂停自己的愤怒,深呼吸几秒,通过意识告知自己冷静,或找点事分散注意力或变换空间,试着冷静,回归理性。
孩子,活泼可爱的时候是天使,闹腾不听话的时候简直就是小魔头,可是有时候打和骂,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幼儿园时期,每天早起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有时候情绪稳定,起床就乖,可有时刚起床就莫名其妙的哭闹,怎么说都不听。刚开始,我会受她情绪影响,这孩子怎么这么头疼,为了省事直接强硬处理,一般都会升级到打屁股,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一整天情绪不好,孩子出门前也是两眼通红。后来我掌握一个规律,在孩子情绪爆发前,试着转移注意力,尤其凑效。
比如,我会在小芮情绪不好的时候,拿起床上的布娃娃小狗,模仿小狗可爱的声音说:小芮姐姐,你昨晚是不是梦到和我去遛马路,晚上走太累了,所以早上起来没精神呀?有时,会对着床头的小企鹅和小丸子说,小企鹅,你为什么挨着小丸子这么近呢?难道跟我家小芮姐姐一样喜欢看小丸子么?真的是有什么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企鹅呀。还有时候,我会引用小芮看过的动画片里的台词去跟她对话,每次都能逗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她情绪不稳时,我会先询问发脾气的原因,引导孩子通过交流释放负面情绪,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试图用行动去感染。比如,昨晚因为加班到很晚,小芮只好和爷爷奶奶一起睡,今晚看到我明显情绪不对,尝试过沟通多次,无效,带她去玩,不愿意。后来,我想起了之前她说起的大熊娃娃,我说是不是想要大熊娃娃,妈妈不在的时候大熊可以替代妈妈呀,小芮点点头,然后带她去超市买了一只大熊熊。回家路上,因为买到了期待好久的大熊,小芮开心坏了,再和她讲道理:以后对爸爸妈妈或其他人有不满,试着说出来,不交流别人不知道你怎么想,小芮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回到家还跟我分享并让我独享她最爱的百奇和果汁。
建设性交流--述情,客观表达情感,而非语言攻击或发泄
建设性交流,也就是述情,是爱的能力其中之一,学会用客观的语言去表达情感,而不是用带主观色彩甚至攻击性的语言去伤害他人或宣泄。
比如,妈妈,你昨晚因为加班没有陪我,我有点不习惯。
而不是,妈妈,我不要你了,我哪里都不去玩,不喜欢跟妈妈玩。
对于前者,我会明白问题出在哪,以后会花时间多陪伴孩子,试着和孩子讲明道理;对于后者,如果父母的情绪感知也不对,或对孩子的情绪感知不准确,很容易就归结为孩子的性格问题,进而演化为打骂,如此循环,自然会形成来自原生家庭独具的性格、脾性。
我们这一辈多少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一些性格缺陷,在总结自己的同时,变换角度去理解孩子,在孩子发怒、哭闹时、给孩子多一点耐心,给自己多一点理性,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发怒哭闹的真正原因,学会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去转移注意力,在孩子情绪稳定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浅显的事例讲明道理。
所有的亲密关系,我们都应该学着尊重、理解和爱,学会述情,从根本解决问题,避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