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来,对照顾好自己有了新的感悟。
早上起来家公已经做好早餐,晚上回家就有饭吃,洗完澡衣服都有人帮忙洗和晾,按理说,我被照顾得很好。我唯一要做的,就是花时间让自己快乐。
然而,我并不快乐。
有了很多空余时间,我反而担心自己无所事事,不愿让自己闲下来。脑海中有个声音说:你已经被照顾得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你为什么还不成功?
曾经,这样的苛责让我深陷自责和焦虑。
因此,照顾好自己,真的不单是让自己舒服、开心、满足,更深层的需要是感觉自己能干,有能力感。我能照顾好自己,且我会照顾好自己。
人人都需要掌控感。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说: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当初的焦虑也许就是源于被照顾得太好,以至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感觉生活被安排,我只要出现,只要配合。我没想过我要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因此,我也不喜欢照顾别人,安排别人。潜意识的声音是:看吧!你就是不能照顾好自己!
是的,我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什么都不用想,被照顾就好,这样多舒服!
在舒服和不满之间,我选择了舒服。
在自我觉察前的二十几年,我一直舒服地过着,却不自知,反而满脑子充满对自己的不满和苛责。
有了自我觉察后,我不断鼓励自己,你可以的!你是能干的!你能照顾好别人!
然后,真正开始有转变的,很神奇,是从叠被子开始。每天起来,把睡觉的被子叠整齐。一开始还比较难坚持,后来不叠反而不自在。我会把被子叠好,床铺好,衣服叠好,枕巾放好,然后再出门。
这样的一个小改变,有意无意地增强了我的能力感。我开始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从前,我只会在上班时列to do list,现在,我会把一天的to do list列出来,包括游泳、陪儿子睡觉。这给我一种主动的感觉:生活是能够被掌控的。我主动选择做什么,而不是被动接受每天的行程。
我的每日清单
晚上(但做不到每天),我会给孩子读我第二天的清单。孩子很好奇也很喜欢,他知道我的时间如何安排以后,他自己也更有安全感。有天早上,他竟然对爸爸说:
“爸爸,我希望你也有计划清单。”
当我们学习着照顾好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时,孩子也能从中学习自律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照顾好自己,就是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叠好一床被子,照顾好一盆多肉,照顾好一只猫咪的吃喝拉撒(铲屎铲尿),慢慢地,照顾好自己的能力感会油然而生。心情会因此变得不同。生活会因此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