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又掀起新一轮骂战,是关于人们对娘炮的批判,骂战炮灰是新时代小鲜肉。批判他们画眼线,涂眼影,长相雌雄莫辩。人们心目中对男性有亘古不变的衡量标准,认为男性就该有男子气概,就该长相阳刚,所有不符合这些固定标准的都可以称之为娘炮。
无论男女,都潜意识排斥娘炮这个词,不想与娘炮扯上关系,以此证明自己的合群。
看了一篇文章,里面写到:
“为什么娘炮会成为人人诛之的词呢?
“娘”,可以理解成是“女性化”;那为什么说一个男性“女性化”,就是在侮辱男性呢?这是因为厌女症,而根源则在于性别歧视。男权社会认为男性优于女性,男性主动控制,女性被动服从。当男人被说“娘”时,他会感到地位滑落。那些骂别人“娘炮”的人,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用这个词,暴露了自身的厌女症和性别歧视。”
浑身一震。参与此次讨论的人中肯定不乏女生,因为她们潜意识中已经默认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怠慢,对于男性地位的服从就像是烙印到骨子里的条件反射。所以同样认同大众对于娘炮的定位,认同批判娘炮背后对于厌女和性别歧视的心理,如此可悲。助长性别歧视的粗暴气焰。
人们对于娘炮避而远之,又让我想起一个词叫“恐同”。为了证明自己的逻辑正确,拼命否定一切和自我逻辑冲突的人。其实大可不必。
“那些骂男人“娘炮”,骂女人“荡妇”、“男人婆”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呢?恐惧自由吗?恐惧舒展诚实生活的生命吗?”
或许真的就是因为恐惧面对自我。
“世界上一切深沉的负面感情中,对懦弱无能的自己的憎恨,永远是最激烈、最刻骨的,以至于人们常常无法承受,因此总要拐弯抹角地转而去埋怨其他的人与事。”
人们痛恨自己没有成为自己,把对自己懦弱无能的鄙夷进而转移到那些勇者身上。
做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它代表着对传统的挑战。这挑战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大多数人是不具备这样的勇气和能力的。所以,有勇气做自己的那些人就成为了大众口中的“异类”。他们何其无辜,我们何其无知。若能真的懂得这些勇气的难能可贵,就一定不会是现在这幅刻薄的模样,总该会多一点包容和支持。
有时候我也想标签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我没必要太过苛责。但此时不得不说,我还是不喜欢它。标签会潜移默化影响自我观念,形成狭隘偏见,最可怕的是,有时候你把这种偏见当做理所当然,然后忽视掉它。导致它最终成为一种歧视。
人有时会对自己不能认同的人和现象纠缠不止。表面上是好奇心驱使,其实是为了展示自我的优越性,表明自己比他强大。别人的事,做不到理解,至少也无需贬低。
我们来世上行走一趟,做好自己已是不易,何苦插手别人的事。别人怎么做又与我们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