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进阶:由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推荐,任命黄门郎,负责传达皇帝政令,引荐外朝臣子觐见。受到他人交相称赞。
第二进阶:王根病病重后,王莽代替其任大司马之位。为人谦恭,及其清廉简朴,深受民众爱戴。
第三进阶: 长女王嬿嫁给汉平帝刘衎当皇,成为皇帝老丈人,地位凌驾所有的诸侯之上。
第四进阶:汉平帝死后,暂代皇帝之位到成为皇帝。整个过程是被民意和共同的意志推上了皇帝之位, 也可以称之为“民选皇帝”。
王莽称帝之后的改制:
1.看到贫富不均,于是分富人田地,私人不得买卖。(这一政策违背了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既没有能力兑现无田者可按标准受田的承诺,又危及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利益。当然如果老百姓得到实惠,也不至于垮台那么快)
2.解放所有奴隶,全国360万奴隶,一夜释放。(相领先林肯的解放奴隶运动1800年,贸然废除奴隶制会出大问题。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卖身为奴可能是老百姓天灾水旱之际最后的活命方法,卖身为奴至少还有一口饭吃,全国禁止奴隶买卖,没人敢买奴隶,最后的活命机会都没有了。)
3.所有生意,国家专营,国家设立银行,杜绝民间高利贷借贷;搞货币改革,创办大概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货币,各种货币之间的换算没有人能够做到,货币制度被严重摧毁。(从事商业的老百姓没有生计可言,老百姓吃的用的都没有着落;破坏了你买我卖的市场秩序)
4.严厉惩贪入,所有的官员包括皇帝在内,如果天下有灾害,老百姓收成不好,皇帝的用度要减,当官的也别想吃饱。
5.儒家生理想的状态是回到周朝的状态,王莽一直在想办法怎样让国家回到最理想的状态,采用周礼名词对汉朝官名全部进行改制。
这场悲剧的实质是一个有着道德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统治者,破坏了自然秩序的一个大悲剧。王莽是一个制度设计的痴迷者,以为道德的出发点是是好的,制度的设计者是聪明的,有依据的,那么结果就一定是好的
王莽有有强大的道德自信,更是儒家礼制思想的推崇者,只要不符合礼制的一切我都要摧毁(自己的儿子失手打死奴婢,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杀掉)。由于他推行的变革改制,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记当时记载,全国所有的大路上络绎不绝地走着各种各样的罪犯,全国各个监狱全部都爆满,因为大家都不遵从他的那一套办法,往往就只有用最强力的手段去执行自己的理想。他认为自己为这件事情做了这么多的牺牲,你们凭什么这样,你们作乱更要杀。
世界上所有事情如果从道德出发是好的那么结果就一定是好的吗?我看过关于印度的一个材料,印度在几十年前曾经设立了一个法案叫“房租控制法”立法者的初衷是是看到房东 经常各种乱价钱 然后就规定租赁一年之后房东不得因为任何原因撵走租客,并且永远不能提升房租。如果我生活在印度,我是租房子住的,我也拍手称快,当然也要称颂这样的政府,要把选票投给这样的政党,可是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既然法律上规定一年以上我再也不能够撵你,那么我就在一年之内撵你走好了。所以印度的贫民窟里出现这么一个匪夷所思景象,每年固定到10月的时候,那些人就会被从自己租住的房子里给撵出来,成为季节性流离失所的难民,而且还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印度的很多城市没有人敢建房子,因为只要我投资建了房子之后,这房子就不是我的了,我为什么要干这样折本的买卖呢?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坏的结果,而他的初衷又是那样的良善。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说过“凡政策必遭遇对策”,人是有能动性的,“好事是好人做的,坏事是坏人做的,好人就会做好事,坏人就会做坏事”,这种直接了当的思维方式太天真也太简单了。
老子的《道德经》有这样一段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所有的统治的核心精神就是老子讲的“无为”。不要去干涉民间的那些事,让自然秩序野蛮生长,自由生长,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结果是汉兴70年,可是在西汉王朝的末端,我们看到了一场道德盛宴,一场制度设计的狂欢,这场狂欢是个人用毕生的心血和巨大的道德自信酿成的苦果,15年的朝政就像一朵烟花一样在夜空绽放,然后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