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说,把书从头看到尾,就算是看完书了吗?不不不,看书是为了解决问题。只要解决问题,没看完,吸收完了就好,不看完也没问题。
哦,原来还有这一说啊?!我惊讶,同时决定实践于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
全书共四章,还是老实从头看起。第一章是讲临界知识为什么重要。看得我暗暗心急,因为我是因为知道才买书的呀。而且,这一章貌似都是在公众号发过的老面孔。
终于到了第二章,是我最喜欢的实操篇。看完过后还有不清晰的地方,正准备和以前一样按顺序看到第三章,忽然意识到,第二章正好能解决我的问题,为什么不看得慢一些呢?如果能解决问题,那么就算不看第三章,这本书也算看得有价值了吧。
返回第二章,看包括2个心态(绿灯心态、以慢为进)、3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3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其实是在写这篇笔记才发现的,开始只是顺着页数看,没注意结构。
集中看反思怎么做,因为感觉通过写反思日记提高自己,比较适合我这种内向喜欢朝内探求的人。自己也在写每日总结,写了几天,有收获,但觉得不够大。
1、反思与总结不同
总结,通常是有三个阶段:我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而反思多加了一个阶段:我做了什么,我当初是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我当初是怎么想的,这点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这是一种思维模式。有人说,人是录音机,按下按键就会自动播放。也就是同类事情同类情景下,我们会不假思索做出相同的反应。而想改变这点,就要从我们对待同类事情的思维模式入手。
总结找原因,为什么做得好或不好,通常是直接找原因,而不会从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来分析。
而反思当初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是分析自己处理事情的思维模式,所以反思是从根本改变自己处理同类事情的思维模式,总结要经过很多次才能形成感性认识,反思带来的理性认识。
2、反思怎么做
这是我困惑的地方。按照成甲所说,分类定标杆,比对标准,如果还要加上所想,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篇幅去做这件事。写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不是这件事我不知道做,而是想找个费时少、容易做的方法,还是抱着速成的想法。我以为我充分理解和接受“以慢为快”的理念,其实心里还是想速成。写下来真好,能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3、如何落地
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来写反思日记,这当然最理想,可是目前上班回家带娃儿,貌似没有时间。嗯,上下班路上有两个小时,应该是够了,不过有时要聊天。参照“如果……就……”模式,如果路上聊天就第二天早上六点起,补上日记。
另外,具体模式准备学习成甲,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找,预计是以终为始,1-2个就够了,开始不能像成甲老师那样,一下反思七八个习惯。
4、担心没有用
担心只对照一个标准,成长太慢;担心对照多个标准,时间太长。好吧,你到底想闹哪样?以慢为快,以慢为快,深呼吸,吐出心里的焦灼、紧迫,先做好一个标准的反思,这是以后快速成长的基石,够不够快就看这块基石扎不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