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出来呢?”
季氏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分别为季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季氏是三家当中是最有实力的。季氏不仅为我们贡献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还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贡献了“祸起萧墙”一词,贡献率很高。
但看这句翻译,大家容易摸不着头脑,一个大臣在家里看“八佾”舞蹈,为啥孔老夫子这么生气。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八佾。
按照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佾为古时乐舞的行列,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就是64个人的舞蹈。按照周礼,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季孙氏又是谁呢?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鲁庄公做国君,剩的下三个儿子就是分别为三家。季氏属于卿大夫,但是他竟然在自己家庙当中用天子的礼乐,这岂不就是严重的违礼行为吗。孔子见微知著,看到季氏敢“八佾舞于庭”,就知道他一定有称王称霸的造反心思,才会说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重话。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经济理论影响较深,认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大多不太注重“礼”(礼制而非礼节)。往往觉得,我负担得起多大的排场,就可以享受多大的排场。
我曾因为工作原因,负责接待过国内某地产大亨x先生。x先生一行,车队足足八辆车,前面3辆丰田霸道负责开路,后面3辆负责“殿后”,前后6台车拱卫着中间两台一模一样的迈巴赫。后来和x先生的保安聊天,才知道之所以两台一模一样的车,是为了不让人知道x先生到底坐在哪辆车上,突发情况下比较安全。
活动结束后,x先生直奔机场,1人2车一起乘专机走了,留下我们几个负责接待的人瞠目结舌。当时脑子里唯一想到的只有一个成语——“天子威仪”。彼时,距离x先生的公司爆雷,只有不到6个月了。
另一位m先生,曾是中国互联网的“教父人物”,影响一代人。在上海外滩峰会,却毫无顾忌公开抨击国家的金融制度。这个举动奇怪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早先的时候,m先生去美国访问,直接拜会特朗普总统,谈笑风生,挥斥方遒。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2017年,m先生几乎见过了所有大国政要,要么是人家邀请他去,要么是人家专程到杭州去看望他。当时,一位资深前辈就说过,m先生这是要完了。
站在2023年,我们在去回望这些事,再去反思这些人的“天子威仪”和“纵横捭阖”,再去品读孔子说的“八佾舞于庭”,多么似曾相识的画面。x先生和m先生,不就是新时代的“八佾舞于庭”吗?他们的下场,和三家,以及历史上所有敢于“八佾舞于庭”的人,其实都是一样的。
因此,本事越大,能力越强,越要学会低调。每次想要仰起尾巴的时候,就读一读论语,想一想“八佾舞于庭”。如果觉得太过文腐,也可以想想一句陕西关中的俗语: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