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痛苦……昨天从平山坐车去高潭,搞到中午一点多才到,晕车,也没心情吃饭。今天从高潭下来,也许是中午吃了东西,反而比昨天更痛苦,头疼直到现在还在持续,恶心地难受。晕车是因为内耳前庭感受器官过于敏感或发育不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加上车空间很小,空气不流通,有异味,尤其是汽油的味道,再加上路不平,还是盘山的公路,呵呵,悲催了。
上次记忆犹新的晕车事件是去仙娘溪,真的感觉自己要痛苦死了,再也顾不了体面,躺着,半躺着,腿翘起来躺着,腿蜷起来躺着,各种姿势,各种不适。也是盘山的路。
上上次是小学从北京返回家里,在车上就吐地一塌糊涂,痛不欲生,躺尸,被人踩了都不愿意动下,好想没知觉啊,印象深刻到现在都还很有画面感。
为何,都这样了,我竟然一次晕车药都不愿意吃,晕车贴不贴,我好想克服这个毛病,不要去依赖外在这些。出来工作难免要乘车,所以上份工作我是骑车去上班,上上份工作我是走路去上班,万万没想到,现在这个工作让我回到解放前啊。这样的时刻好想自己开车,然后就要买车,就要克服自己的胆怯上路,又是个大难题啊,又,为何自己开车不晕车。
又写在前面的话。因为上篇文章被简书蛮横地禁了,问为啥也不回,心情十分不爽,转而去搞公众号,结果十分头疼,使用一点也不流畅,哎。
最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反思了很多。加入现在这份工作一年多,收获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难以衡量值不值得。因为爱,不问值不值得啊。即便再痛苦再累再烦,只要不会降低我的工资,我还是会继续做下去,因为不做现在这份工作,我真的不知道去做什么,因为当下,我只认同这个。其他的我既不感兴趣也无法认同。如果我被辞了,真不知道要去干嘛了。哈哈
“职业病”这个梗早在几年前做社工时就被同事说过啦,在大家一起看相亲节目时,在看韩剧时等等时刻,都把社工的相关理念拿出来分析使用,好吧,那时候也会怀疑自己,我这样不好吗?没想到最近又被人冠以此“病”,但现在我没有疑惑了,虽然说啊,自以为的客观也许在别人那里也是一种执着,但相信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客观没绝对化的人,不是棒槌。
有位同工问我,为什么要做督导?我说因为我想把自己学的知道的认同的社工的知识理念等传播给更多的新社工,虽然在做一线服务时感觉有很好,但想通过影响社工来影响更多的人。同工说我到了一定境界。哈哈。其实随着接触的学习的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也会有很多时刻不自信,但很笃信自己是具备成为优秀的社工的品质的,爱学习和反思,愿意改变和接纳,走务实的路线,解决问题的思维,内化社工的思维,看见自己的局限,迎接成长…………
每当没自信的时候我就会想我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进来的,对于工作的热忱和对于同事的支持还有对服务对象的同理,不是装出来的,还有对于专业的追求。
每一段路,你遇见的每一个人,你的每一份工作,对你来说都是修行,磨练心智,达致知行合一。讲真,我之前真的是一个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的人,与人疏离,这些该是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但实际是,离开那个工作岗位之后,和好多人都成了朋友,有段时间会觉得,长大之后见得最多的不是你的家人和朋友,居然是同事才是朝夕相处最多的那个,如果遇到“臭味相投”的同事那自然是幸事,如果是“八字不合”那也正常。
在这份工作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外表平静,内心抓狂”的状态的。一方面是和同事,工作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团队的感觉,不想去了解别人也不被人了解,谈不上支持,各做各的,大家都很散。慢慢地才有团队的感觉和支持、了解、理解。后来觉得,能进入到双百还坚持在双百做督导的这群人,大都有“农村”的背景,都有回归的心,无论是对于家乡还是社工还是自己的生命,如若不然,融入不了这个团队,也待不久。大家都是很朴实的人来的。
另一方面,是跟“社工”。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我每次在自己写的文章里针对我们的社工都会加上引号,其实是因为我内心还没完全承认他们是社工,我内心有一个标准,可能我也说不上来,即便是持证的人,在我看来也未必是。当然我不是什么裁判,只是在我的世界秩序里,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是全部都不是,我看到有一些人已慢慢具备社工的思维和敏感度。现在的我在慢慢接受一个事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做好,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工作或者热爱社工,不是每一个人都很主动地去学习。也在慢慢接受我们只是工作上的关系,因为工作有关系,不要把工作中的问题和情绪带到这个人身上进而否定或者指责,虽然是很难分开的,但想想没个工作的话,我们毫不相干或者即便认识也不会发生什么矛盾。但现在是因为这份工作中的摩擦不合或者不相投而把情绪转嫁到这个人身上进而对这个人本身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其实没必要。也许他只是不适合做这个,在其他领域可以做得很好,只是机缘巧合或是无奈的选择吧。
当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工作职责,比如我作为督导的职责是专业指导、支持和日常管理,还有考核。这既是互动的关系,互为主体,双方都要发挥主动性。我的工作职责是提供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及资源,一起面对和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我始终无法代替对方工作和学习。如果对方说“不愿意”,也有他正当的原因,我觉得没问题,我不想“得罪”任何人,我已经在我的立场上主动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对方不想参与,不是我的损失,所以我没必要指责也没必要埋怨。但相应的,我会在我的考核里写上对此我的想法、感受和判断。
再牛逼的督导也无法叫醒装睡的人,除非豁出自己咯。所以不纠结了,何必呢。谁人都有自己的路,何必追着赶着求他成长,也许在他那里觉得我是多事的人,一无所知还自以为是呢。
直到现在我还是会有很多我暂时没能力理解的事情。比如为什么有些人进入新的行业不愿意放下以前的经验而以归零的心态去学习。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不把一份工作当做工作觉得可以混日子不担心以后的人生。比如人为什么愿意浪费自己的人生在不喜欢的工作上而不是思考真正喜欢的事。为什么做着这份工还诸多抱怨又不愿意离开……
我想理解不了是缺少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很承认以我现在的程度,理解不了很多为什么,理解不了在我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别人那里却变得诡异。
我是很能理解当下的年轻人,诱惑很多,世事繁杂,加之于周围的文化,比较难有机会思考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什么天赋啊使命啊。我也是从迷茫中不断摇摆晃晃悠悠才找到自己想坚持且相信的事情的。关于这一点我一直都觉得我很幸运,家人朋友不仅支持还为我骄傲。
我不能理解的是既然选择了为什么不做到。不是说你要做多好,即便你真的是“骑驴找马”,但是你先要把驴喂饱吧,连最基本的工作职责都无法完成,又何谈这个小池塘容不下你这条“金龙鱼”。而且啊我以为如果不是真心想去做不能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做,基本上是达不到目的的。好多“社工”考公务员事业编教师……都没关系啊,且不说是不是内心的追求,单说你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学习吧。不乏有几个人真的考到公务员、事业编、教师或者去企业,据说拿到8k。有这份心就努力去做啊,可是大部分人,一方面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够坚定地去追求什么,结果就是啥都没捞着,还觉得是被什么欺骗了不待见了。
没有什么,我不是说话直,而是我心里也确实这么想的。既然想在家里工作,就要接受自己的家乡是二三线甚至四五线的小地方,相应地就没那么多“钱多活少双休还买五险一金”的工作岗位,那如果自己又没能力考到“铁饭碗”,那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没办法的工作岗位的话,那就只能是利用这个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向上啊 。大家都很清楚,当今的社会,所谓“铁饭碗”会越来越少,没能力的人只能是原地不动或者被人比下去。只要眼前舒服的话,醒来就追悔莫及了。
我个人是很反感一些正做着或者不再做社工的“社工”经常公开说诸如“社工靠情怀是做不长的,不提高工资肯定是留不住人才的”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
首先,从没人说做社工要靠情怀,做社工靠得是专业,是做出来的合法性、不可替代。一直做社工是需要情怀,但不是只靠情怀,只靠情怀自己都走不了几步就会被淘汰。社工是带着感性投入进来,但需要理性地去做。
其次,社工的工资不高是一个客观存在。我自己也觉得不高。我12年毕业拿到手是3500左右,现在18年居然有的人一个月不到2000,虽然我当时在深圳不能比,但3500可以养活当时的我。到手6000是我15年初的目标,那时纯粹想着挣钱甚至考虑过朋友提的去印尼(还是别的什么国家)做酒店前台还是什么,很难想象,三年过去了,我还在做社工,我的目标还没达到。我自然是没办法啊,谁让我热爱社工这个行业,我想在这个行业里成长,更专业成为“大咖、专家”。我想表达的是一方面工资不高是人的能力不足,有些社工领域的同行一个月到手可不止1w啊,另一方面是整个社工领域的社工质量普遍不高。比较客观的环境因素是,社工是新的领域,上一年才正式写在职业选择里,被承认是需要社工同仁一起努力去实现的,就跟人们认同律师、心理医生是同样的道理。很久之前人们还排斥请律师、看心理医生呢。还有因为大环境的制约,社工真正的不可替代性并没有发挥出来,购买社工服务的意识以及正确使用的意识都比较狭隘。
再者,伪命题的原因就在于,工资不高,所以留不住一些很有能力的人,也是因为工作岗位无法匹配,比如能力高那自然去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给的工资高啊,那如果他又想回家,即便有适合的岗位但工资又是当地的水平,心里也会有不平衡。又因为学社工的能力强的都没在做,而招聘也只能降低标准,以培养的方式去招聘毫无经验的“小白”,但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社工不是一年半载的事,社工本质上是政治和道德的上的实践啊,情况再差点,招的人是“劣币”,又难以改变,对于整个社工行业的发展都很不利啊,这样又反过来影响社工工资待遇提高啊,因为没看到你社工的能力值得这么多钱啊。
但我想啊,如果真的是人才,他又不愿意留在社工行业,那也不是社工人才,毕竟啊,能做下去的人还真是需要对于社工的热爱才行,就是要熬过这段可能漫长的艰苦岁月,但是这段艰苦岁月能带给人的成长也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苦中作乐吧,既然都选择了,既然又喜欢,那能啥都占了,要知道有好多人根本无法选择,都没机会谈爱不爱。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方面,社工是一个很不同的职业啊,能带给自己和别人价值感的职业。我一直为双百感到骄傲的地方是,我们社工去到真正被人需要的地方。很可笑的是上一次我真的就听到有“社工”说自己是来锦上添花的。
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公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资源更多,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资源匮乏。人们从出生就是不公平的。我前两天了解到2018年广东省初升高的升学率是49.01%,可能是我太无知把,我知道后竟然很惊讶,居然有一半的人是不上普高的。在我升高中的2003年,我们班不读高中的也就两三个哎(或者是四五个),无论重点的还是普通的,大家都会去读啊。这都18年了,不知道是没机会去读还是选择更多了呢,是不是我们都有个误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失学率会越来越低,但根据《中国改革》2016年第2期的一篇报告,“基于八次大规模调研,来自四省24931名农村中学生的数据,以及与52名样本地区农村学生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累计辍学率高达63%。”
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中国目前的文盲率为5.28%。近十年来,文盲率并没有一路走低,反而在降至4%之后有所反复,2010年4.08%,2013年4.60%,2017年为5.28%。 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为:100260+15003=115263万人。 做个简单的乘法:115263万人*5.28%=6085.88万人。相当于中国有6000万人是文盲。当我们在朋友圈转载各种文章、各种评论时,当我们追微博热搜、看知乎很火的问题时,这6千万人是无法参与其中的,也get不到很多点。这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种发展不平衡反映在教育资源上,就是一边是动辄上百万的一线学区房,一边是大量读不起书的农村半文盲。我有一个亲戚,四十多岁的年纪,不识字。家里人一起去香港玩,在地铁时听错站提前下车了,我们那个着急啊,赶紧买卡联系他,结果忘了他没开通一日游套餐。打电话回老家想办法找人帮他开通,未果。大家分头一个一个地铁站去找,未果。好在他机灵、有钱,打的去到目的地,然后找人打电话给我爸说明情况,其他人都打不通,然后我爸又发信息给我,最后终于在目的地相聚。说实话我当时还有点生气,觉得都是不识字闹得,想要是我爹,我就没那么担心,相信他肯定ok的。
我们去到农村,去到经济没那么发达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社工的存在,并且大家一起做点事,感到被支持,感到有希望,彼此被需要。要知道,发达城市里花了那么多钱,到头来却很多人还是不知道社工,不知道社工服务站在哪。我表妹就是啊,因为我的缘故就比较了解社工,可是在她生活的社区,她说从没见过宣传,也不知道社工在哪。当然,我不是抬高自己打压别人。只是觉得资源都给到资源已经很多的地方,然而资源本来就少的地方得到的也少,那这些人更是很需要被关注被看到啊。所以,我们社工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会更多,能带给大家的影响也更多,而对社工的要求会更高,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句很神圣的话,你怎么保证你的生命足够好可以带给他人正面的影响,所以慎重。
人们养孩子,说是养育他,其实也是成长了自我,体验作为父母,实现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做社工的呢,何德何能说我是来帮助你们的,我是来为你们提供服务的,我们到底能帮助到什么,提供一些什么呢?莫不如说我们是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成长的,看看我们可以一起多点啥,让我们居住的地方更美好,让我们有更多选择和空间,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让人们觉得你是一个活在理想中的人吧,让人们觉得你是一个天真的人吧。当你比别人低,别人会不屑与你为伍,当你比别人高一点,别人会觉得你跟他差不多,会嫉妒你、排斥你,当你比别人高很多很多时,别人就会仰望你、跟从你。当然,你追求的不是要和别人比,而是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你,在专业和修为上都更高。惺惺相惜是要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才能做到,都有才能的人才会互相仰慕、相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