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后我发现,对话式的书真的是挺有意思的。
看说理式的书,需要自己去想象一个场景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看对话式的书,可以直接把我们带入到场景当中,以一个吃瓜者的身份来窥屏两个人的聊天内容,实在太有意思了。
这一周的《被讨厌的勇气》也是一本对话式书籍,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来诱导青年去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心结。
以前我看的心理学相关的书,大多是【原因论】。
就是说,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
而阿德勒的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是【目的论】。
即,现在的我成为这个样子,是因为我想成为现在的我。
原因论比较好理解,环境造就人,包括现在大火的原生家庭的概念,都在试图用过往来解释现在的我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
但是目的论,乍一看就像诡辩。
我也不想成为现在的样子呀,但是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认识了这样一群人,摊上了这样的班主任,他们的行为处事都在影响着我,所以我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这不就是环境影响的我嘛,怎么是我自己想变成现在的样子呢?
《被讨厌的勇气》的青年也是这么和哲人说的,但是哲人循循诱导,让青年一点点想开了。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别人夸我们,我就会开心,别人骂我,我就会难过,但是如果让一个我讨厌的人来夸我,那我可能会觉得他是在阴阳怪气,并不开心。
看,同样是夸我,但是难过或者开心,是我自己选的。
所以,同样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难过和开心,也应该是自己可以选的,而不是该由他人来决定。
人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往往过于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看法,而忘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什么情况下会觉得自己被讨厌了?
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别人就会对我们表达出讨厌的情绪。
我们明明得到了自由(不是放纵),别人却不满意自由后的我们。
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呢?
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书中给出了一个【课题分离】的方法。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分清楚是别人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我买了一个最新款的iPhone18摆在桌子上,小A觉得我在炫富,然后在别人面前说我虚荣,我听到后,可能会觉得不开心。
我买iPhone18 ,是我的自由,用最新款的手机,我能体验到最新功能,解锁更多玩机技巧,变得开心,这是我的课题。
觉得我在炫富,说我虚荣,是小A的心理问题,他看不得别人过得比他好,所以就在背后中伤,这是他的课题。
这件事,小A通过吐槽我得到了快感,而我因为被误解开始变得难过,甚至自卑,这是因为我在意别人的看法。
课题分离之后呢,明显是小A这个人有问题。
如何看待我的iPhone18,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就是用的舒服,没有想过炫耀。但是小A觉得我用个手机就是炫耀,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但又总会因为别人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生气,下一次有情绪的时候,不妨试一下课题分离,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不是人民币,没有必要被所有人都喜欢的,偶尔做个讨厌的人,其实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