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两天刚刚进入“两会时间”,但是关于家庭教育话题的讨论已经十分火热了。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
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引发广泛争议。
评论中不少网友和阿童一样,望文生义,误认为是“要求夫妻考证之后才有资格生子”,可谓是闹了个“大乌龙”。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青少年社会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家庭教育不当已成为导致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重要诱因。2018年两会,全国妇联就呼吁将家庭教育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2019年两会,民进中央再次呼吁家庭教育立法。家庭教育之所以颇受关注,或多或少跟当下一些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有点关系。
有些教育,家长甩不掉
把老师当成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大管家”,自己甩手不管。如果孩子在校期间出现小状况,就马上问责老师。
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老师都会遇到。
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做甩手掌柜,孩子怎么看?
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父母是他接触最多的人,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和适应这个社会。
当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他们模仿家长的肢体动作;
当孩子开始说话的时候,他们模仿家长的语言习惯;
孩子看到电视的时候,他们模仿家长找电源开关……
总之,父母说话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生活习惯,都逃不过孩子那明亮的双眼。
同样的道理,喜欢阅读的孩子,多数是因为父母经常把书本捧在手上;
喜欢宅在家的孩子,多数是因为家人没有出门散步的习惯。
麻将桌旁和书本堆里长大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都坐在电视机前挪不开眼睛,孩子又怎么会静下心来学习呢?
************
言传身教,比孩子的智商更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基础上的。
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基本规矩等等,都比提高智商更重要。
最好的教育关系应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配合家长,老师与家长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和老师在一起并肩“作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横一竖结合在一起,给孩子十倍、百倍的力量,帮助他成长。
“教育”二字,包含着“教”与“育”,老师教授知识,家长养育孩子。老师和家长的目标其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培育好孩子。
所以说,只有家庭和学校“并肩前行”,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孩子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提升家长们的教育能力,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培训发证的形式会符合实际需求吗?
首先,“合格”由谁来定义?
诚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制定“合格标准”。可每一名孩子、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差异。
通过培训,最有效的作用是避免打骂体罚等不合格的教育方式,但剩下所谓“合格的”却不一定适合不同的孩子。
其次,在同一标准下,必然会出现“不合格”。
倘若出现“不合格父母”,社区该怎么应对?难道需要剥夺“不合格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权吗?
试想,对那一部分档案里没有“合格父母”上岗证的孩子,老师们怎么看?其他家长怎么看?孩子相互之间怎么看?
孩子在受教育的人生历程中,长期经历有色眼光,势必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
孩子的成长,不应该因“父母合格与否”受到伤害。面向全社会树立好家庭、宣扬好家风、推广好家教,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孩子。
最后,在家庭和亲情方面前,应试教育难免显得不近人情。
阿童希望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在一个有爱、舒适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而不是随时随地接受着“条条框框”。家庭氛围是孩子生长的营养液,学会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才是爸爸妈妈们的首要任务哦~
对于“父母持证上岗”你怎么看?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自己的观点!
—九力国际—
文化/艺术/教育/亲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