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你的另一半,是变了模样? 还是变了心?
当然,我们会希望都不变,但现实中,那是不可能的。
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我和老公就捧着对方的脸,看来看去,怎么都感觉和之前不太一样。
我们傻笑着说:“小灰灰,我怎么感觉你变样儿了?我都不认识了。” ^(。ᴗ。)^ ”
“我觉得你也变样了。” 于是我们继续傻傻的笑成一团。Ψ( ̄∀ ̄)Ψ
心照不宣。
岁月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脸上留下的痕迹,不会抹去。
他俊酷的脸和身材,已经越来越像我,变得圆润起来。(一年时间胖了20斤)
我淡蓝色眼睛里的灵气,也被一抹温情所取代。(从傻白甜,变呆萌)
或许每天朝夕相处的恋人们,不看照片的话,很难明显感知出岁月的流逝。
但像我们这样聚少离多的伴侣,却有一种不同的角度,感受彼此的成长。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总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但真正让人感觉安心的是,彼此眼中流露出的“珍惜”。
曾经以为结婚、生子、与一人相守到老,是那么遥远。
我们都从孑然一身,对酒当歌,变成有儿有女,柴米油盐。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已过“七年之养”
期待下一个7年 17年 70年,一起细数“不浪漫”的每一天。
。。。
不吵架的夫妻,算不算好?
无条件的支持,是不是对?
人生中很多选择题,没有答案,只有结果。
我从小梦想长大生两个娃,一儿一女,哥哥妹妹,教育他们可以不做伟人,但要有伟人的品格。
35岁以前,实现了前半截。
而后半截,就要靠长期奋斗了。
想教育好孩子,我首先得过了自己这一关。
就在昨天,我还在跟老公抱怨,为什么一到假期,整儿人就很累,我说我想象正常人一样,享受假期,陪娃一起玩。而不是无精打采的疲于应付精力旺盛的孩子们。
他说:假期就是这样,用来放松休息。
他傻笑,笑我傻。
我也反思,其实自己期待的不是一个正常人的自己,而是一个超人,不知疲倦,在每个人面前留下好印象。满足大家的期待。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但骨子里是彻头彻尾的不自信。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身边很多同龄人羡慕我们家有哥哥妹妹 。也有很多家庭也是这样的组合。不过,说实话,生二胎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实力。
二胎家庭面临的挑战绝对不只是双倍的养育和教育支出。更对的是家长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幼年的陪伴,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关键。而长辈们总感觉,按他们当年带娃的经历,一个也是轰,两人也是赶,十个八个都会满地滚着自己长大。但现在80-90后的家长,育儿观完全是两样。
社会压力导致竞争激烈,家长们的焦虑又投射到孩子们身上。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尤为明显。
作为二胎宝妈,我也非常乐意分享我生二胎的初心。
我家父母离异,妈妈再嫁 ,我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虽然从小因为父母离婚被歧视,被欺负。但有个亲弟弟一直是我所得意的。尤其是每次周末从学校回家,一家四口逛早市的时候。和任何一家四口能够团聚的时刻。我都感觉有种自豪感。虽然家里本来就穷,养两个娃就是雪上加霜,双方老人都指望不上,我们从小也都比较独立。
这让我感觉到,二胎家庭的孩子在独立性和共情能力上,要优于独生子女家庭。这是我的直观感受,没有大数据支持。另外,二胎家庭,姐弟组合和兄妹组合相比。姐弟当中的弟弟,往往被宠得更多,也就在各方面能力上都相对欠缺。而姐姐通常比较成熟懂事。所以为了避免弟弟受宠,我才希望是兄妹组合。男生年长,能够培养他的责任感。这也只是我个人的经验和观点。因为当老师,见到太多这样的案例。
而且,两个娃的年龄差也很关键。我家俩娃年龄差距太小,所以哥哥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懂事会照顾妹妹,但是两个孩子差5-7岁其实是最好的。
(基于我的观察和经验。我比较建议案主暂且答应生二胎。但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而什么时候合适,当然是小两口说了算。这样至少可以缓和一下,同时对彼此都是个机会。)
关于爱情,我认为,激情只会是短暂的。
这是人类基因决定的,所谓小别胜新欢。
这也算是我和老公“爱情”保鲜的秘籍吧。
但我们都不开口说爱,很少很少,但我们看对方的眼神就能说明一切。
陪伴是最长期的告白。
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好好活着,别胡思乱想,别作。
我老公做得好的就是,理解,承担。不埋怨。虽然从来没说过,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他娶老婆回来不是洗衣做饭带孩子的。而是,让我做最好的自己。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往后余生,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