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千金的一本经书,只典当五十石米,但救了全寺人的命。相国夫人一翻账簿,赶快把经书还回去,赎金也免了,全当我斋了一年的众僧。
1564年明嘉靖年间,苏州吴中遭遇洪水,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自古物以稀为贵,米价一路飙升之下,吴中地方官为了控制物价,采取了自给自足的封闭模式。外不准进,内不准出,以此保持平价消费。你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吗?
想赚个差价的米商一看捞不到半点好处,搞不好还得吃官司,也只能端着茶杯坐看风云。抱着好心却干了坏事儿,本来米就少得可怜,这么一限制,弄得市面上越发无米。米价居高不下,老百姓苦不堪言,财尽粮绝也就罢了,还出现了贼盗横行。
在太湖中间的洞庭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寺中众僧平日里都是靠布施过活。可流年不利,无人再来布施。要想化缘只能来回坐船,但又怕被盗贼白嫖了去。僧众难道就要饿死枯山了吗?正愁眉不展之际,有一个叫辨悟的和尚出来答话。
“寺中如此多人,要想度此荒年非五十石米不能,想来也没谁能布施这许多米来。难不成就此饿死吗?众所周知,我寺有本传世经书,价值千金,何不将其当些米来度此难关,待到来年再赎回也不为过。”
住持思索再三觉得辨悟的话很有道理,守着一本破旧的经书也不能当饭吃,群僧要是都饿死了,经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现在米这么稀缺,怎么才能碰到个识货的主呢?辨悟毛遂自荐决定出去走一遭,找以前的老施主探问探问。
相国府上的都管老严是辨悟的好友,他就先去找老严商量。告诉老严这是一本价值千金的经书,也是历朝传寺之宝。而今只想当一百石米救急,一旦缓过来,就来赎回。老严打开经书包袱一看,把嘴都要瞥到天上去了。什么价值连城?不就是本破书吗?看上去都不如经书的包袱值钱。
不屑一顾的老严一边啧啧抱怨着,一边一页一页翻看。让他想不到的是,经书的最后几页上竟然有那么多达官贵人的亲笔签名。最让他意外的是,他家老相国的大名也在上面。老严暗自揣测,这样一看这本经书可能还真值几个钱。
看在经书还算完整的份儿上,老严就答应了辨悟,但最多出五十石米,不能再多了。辨悟深谙此道,说话时便多要了一倍,如此一来反而正和他意。手有余粮,做事不慌,众僧靠着一本经书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经济来源全靠施舍的古刹,要把经书再赎回来可没那么容易。
可巧的是,相国夫人查账时看到了洞庭山某寺的当票。而相国夫人又是个大善人,平日里不仅对佛门弟子很是尊重,对佛家经卷也甚是敬奉。她叫来老严一问,才知道这部经书的来龙去脉。夫人自知寺中肯定无力赎还此经,便吩咐老严勾帐,全当斋僧了。
一部经书救了全寺人的命,出门散了一圈步,竟然又要完璧归赵了。你知道文中说的是哪部经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