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出场不多,看似可有可无的人物妙玉,实际是个很重要角色。贾宝玉身边的女人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当然十二钗之一的妙玉占有特殊位置。从她的三次主要出场和两次暗写,我们了解了其人生轨迹,个人追求和脾气秉性。她作为一个准出家的‘槛外人’,性情孤傲、尖刻、洁癖。却有着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可谓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她独独暗恋贾宝玉。但碍于身份差别,无从表达,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宝玉显示一种随意抢白,支配和精神引领情愫。她似乎也只能满足于此。我们看她的第一次主要出场,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刘姥姥前去栊翠庵饮茶。妙玉招待了同去的黛玉、宝钗和宝玉。不过二三百字里,她抢白宝玉三回。想想宝玉这么个大公子,为何不气,而且还陪着笑脸,离开时还说,回头我叫人来给你收拾一下卫生。三次抢白就是:妙玉把自己用过的杯子给宝玉用(何等关系才至如此,也不可能再无杯子)。宝玉说这杯子不如黛玉和宝钗用的杯子好。妙玉呛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再就是‘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为饮牛骡’。最后一句讽刺: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显然,宝玉明白妙玉的心思,也甘愿她这样奚落。送这行人时妙玉‘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红楼之妙玉》(1)
清朝的魏秀仁写了部小说《花月痕》,里面有几个人物探讨《红楼梦》。其中一人道:红楼梦写的是一僧一尼合传。虽是个人之见,但毕竟得有点缘由,这就让我想到,妙玉暗恋宝玉、贪念红尘。她对宝玉的潜在影响是不能忽略的。正如:秦可卿是宝玉的性启蒙者,黛玉让宝玉品到了爱情,宝钗告诉他了什么叫门当户对的婚姻家庭,王熙凤向他演绎了复杂人生。而妙玉则对他起到了精神引领作用。所以说宝玉的最终归宿由红尘走入清静佛门,是与妙玉影响分不开的。现在我们回头看妙玉的第二次出场。七十六回写到黛玉和湘云夜里在深园作诗,妙玉却意外出现了,并且主动邀请两姐妹到庵里去坐坐,并补了一段长诗。后面专门再讲。我们知道,妙玉第一次出场时,送贾母一行人,她都没出山门,那么这第二次深更半夜她出来干什么呢?说白了就是睡不着觉出来散散心,她希望能巧遇宝玉,哪怕一起呆上几分钟也好。因为她已经知道她的单恋不会有结果的。宝玉和黛玉爱情已然成行。黛玉和湘云与她进入庵里。妙玉的诗把她的全部心思表露出来。诗道: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她显然是慨叹自己。过去多少和宝玉有见面的时候,能够一起聊聊天。现在宝玉心里只有黛玉了。她只能把自己的爱意深埋心底了。这第二次出场还有个细节透出妙玉对红尘的念想。“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这与她第一次出场时,关山门是不一样的。她目送她俩走远,说明了她性情也发生了某些改变。因为她越发的向往尘世了。可她又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所以她要久望一会那两个女孩子。《红楼之妙玉》(2)
《红楼梦》续写者高鹗把握了曹雪芹的初衷(妙玉暗恋宝玉的事实),特意安排了宝玉和妙玉的最后一见(如是曹雪芹写他不会这样写的)。这就是八十七回的妙玉第三次出场。妙玉还是希望见一次宝玉,所以她从栊翠庵走了出来,去和惜春下棋。这时候宝玉就到了惜春的屋里。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刻意安排一次宝玉和妙玉的相见。宝玉到惜春房里,见到妙玉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把脸一红(显然她是为了寻见宝玉),也不答言。宝玉只好自嘲:静则灵,灵则慧。还是说给妙玉听的。妙玉把眼一台,看了宝玉一眼,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润起来。等她平静了,又问宝玉:你从何处来?结果宝玉又红了脸(两人皆暗语)。妙玉又道:久已不来,这里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都要迷住了(显然她欲与宝玉同走)。果然,在这晚上,宝玉和妙玉相约了。妙玉完成了自己最后的愿望。当两人走到黛玉房下时,宝玉准备进屋,妙玉又指导了宝玉: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此时看出,妙玉多么希望单独和宝玉在一块啊!《红楼之妙玉》(3)
自谓‘槛外人’清高脱凡的妙玉,从不出山门,一心禅坐诵经,到夜半出庵“玩赏这清池皓月”,邀请黛玉、湘云“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又透露情思雅趣,再到惜春房里下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怀春少女的心路历程,她是随着与宝玉的接触中,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显示出了她对凡世间的渴恋和对爱情的向往。然而现实里,她和宝玉最后的一次相约听琴,彻底击碎了她所有梦想。黛玉弹琴丝断,使妙玉清醒的意识到:不要说自己,就连宝玉倾心所爱的黛玉,也是危机四伏。正可谓:一怀情丝终须断,飘摇万缕向方何!她留下满肚疑团的宝玉,竟自走了。妙玉回到庵里,希望自己念念经,能静下心来。希望自己“断除妄想,趁向真如”。但她做不到。她切实感到了自己孤独无助,甚至预见到自己可怕的结局,内心的柔软瞬间爆发了。她大哭起来,想自己的妈妈了!(黛玉也是失去妈妈的女孩)她的精神崩溃了。以后的路只有听天由命。《红楼之妙玉4》
出身官宦人家的妙玉,因幼年多病,才被送至庵庙,一边养身,一边带发修行,这就逐渐形成了她清高、孤僻的性格。至于她已成人、家中父母为何不接她还俗?书中未讲不敢妄猜妄测。我们只能从书中了解到她的孤独无助。而且饱受外界人的各种议论。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她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景。在她第三次出场中,是在白天安排了一个很特殊的与宝玉两人单独一起窗下听琴的场景。前节讲到她在惜春房里,为宝玉的话一连羞红了三次脸。然而,却很主动(含蓄提出)与宝玉同走、同时听琴,这是难以想象的。琴弦断裂后,她回到庵里经历了一场情欲和理性的剧烈斗争。还是看清了现实。正如她留给宝玉的一句话“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果然,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见。妙玉大病一场后,欲断除妄想,听天由命。黛玉大病一场,生不如死。宝钗大病一场,决定了宝玉和宝钗的苦命婚姻。《红楼之妙玉》(5)
一个少女的纯真情感终结了。错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场合环境,错误的对象。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那么,妙玉和宝玉的微妙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在从书中的两次暗写来揭示一下。红楼姐妹们同乐吟诗时,要讨一束梅花。她们都知道宝玉在妙玉那儿最有面子,就让宝玉去讨要。实际上,谁去要都不会被拒绝的。这该是姑娘们有意为之的。那会宝玉和黛玉关系还达不到爱情的程度。所以这些姑娘明显带有另层含义。而且她们也知道,宝玉是多次去过栊翠庵的。(虽然书中不可能多写)宝玉该是明白这一点的。第二次的暗写就是宝玉过生日,妙玉让婆子送来了贺帖。由于看见时晚了,宝玉回帖虽是亲自送去,但只是顺门缝塞进。妙玉为宝玉庆贺生日,她无缘参加,但发帖是可以的,说明她心里有宝玉的。她自己不便亲自送,这很正常。而宝玉就不正常了,至少敲开门让婆子送进去啊!只有两点:一是两个人都不拘小节,宝玉曾经这么做过;二是两人曾有约定,不便于进门时,可塞进门去,不必惊动庵里她人。所以说妙玉和宝玉关系是很默契的,随意的。那么我们就知道两人在平时交往中是建立了一种彼此信赖关系的。(6)
妙玉常称自己为‘畸人’,‘槛外人’(我的理解这个槛应是当木笼子讲的槛,而不是门槛的‘槛’)。她似乎与世隔离加之性格孤僻,所以为畸人;她以自己超脱于世外,认为污浊的尘世生活如同一个囚笼。她似乎厌恶这凡尘。但是我们走进她心底,不难看出她人性的一面。处在举目无亲、社会生活边缘的妙玉,她多么多么希望有一个真正的男人爱自己;多么希望有个亲人般的人关心她;多么希望有个朋友理解她、听一听她心声。以使她解脱孤独和寂寞。而宝玉正是一个善解人意又尊重她的男人。与宝玉的接触中,她内心的柔情激发出来,她希望融入大观园的姐妹生活中。她走出山门邀请黛玉湘云入庵作诗、她主动去和惜春下棋就是例证。她改变了许多,尝到了快乐,这些都是和宝玉分不开的。贾环曾道:“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我若见了他,他从不拿正眼瞧我一瞧”。这里透出三层意思:一是妙玉喜欢宝玉;二是她有自己的选择(爱恶分明);三是大观园中那些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显然也骚扰过妙玉。即便大观园外那些个游头浪子也议论妙玉:“这么年纪,哪里忍得住?况且又是很风流的人品,很乖觉的性灵……”虽说这是谣言,但也能从另一角度看出:她与宝玉接触之后,人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红楼之妙玉》(7)
妙玉对宝玉充满浓浓爱意。是刻骨相思,是精神依恋。那么她是否也渴望与宝玉有体肤之亲呢?我以为她是有这种想法的。高鹗续书中八十七回,宝玉和妙玉一同听琴,是说了一些话的,但文字没过多叙述。直到妙玉听琴弦断裂、急匆返庵后,交代几个细节,流露了她的心声(这一天恰恰是宝玉最惧的贾政不在府里)。引述妙玉“忽听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嘶叫。……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连忙收摄心神…怎奈神不守舍…如万马奔驰”。这是怎样的心境?情欲使然。否则还能暗示出什么呢?就是妙玉被掠后,水月庵的姑子也对惜春道:听见说栊翠庵的妙师父怎么跟了人去了?显然,在很多人眼里,妙玉不是个虔诚安静的修行者。除了她清高孤僻得罪他人引来恶语外,她与宝玉大胆的相互往来,也招惹了背后的议论。妙玉的身份、妙玉的性格、妙玉追求爱情的大胆,以及错爱了宝玉,最终酿成了她人生的悲剧。《红楼之妙玉》(8)
[那么,红楼第一公子贾宝玉对妙玉到底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最初,以宝玉的天性是同情妙玉的境遇,欣赏妙玉的才情,尊重妙玉的人格。后来发展到一种‘神交’的境界。第五回警幻仙姑对梦中的宝玉云:“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惟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这该是对宝玉和妙玉关系的准确界定。宝玉和妙玉交往是心领神会的,是轻松愉快的,是充满雅趣的(而对黛玉的爱情却有压力,总是小心翼翼,怕说一句错话引发黛玉生气、哭泣)。那么,宝玉知不知道妙玉的一番情爱呢?他心知肚明。他不想伤害到她,更不想伤害到黛玉(他曾对黛玉表答: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当然,妙玉对宝玉还是有着精神引导的。宝玉最后出家,除了黛玉之死带来的伤痛外,也与妙玉重陷俗世泥沼有一定关系。(其它因素这里不再论述)另外,听琴后,宝玉去见黛玉时说道:琴虽是清高之品…从未弹出富贵寿考来的,只有弹出忧思怨乱来的…。这里显然受到了妙玉那天听琴时的精神暗示(注意宝玉没提到他和妙玉一同听琴)。如果没有黛玉,或者把黛玉换成妙玉,那一定是很美满的姻缘。然而,那也就不是红楼梦了。只能说:一木一石,一金一玉,一僧一尼,都是悲剧。正是:小舟拢岸欲登堤,忽闻江上有人啼。伫足回望空渺渺,原是心下思妙尼。红楼粉黛皆同色,槛外净影别样稀。才情双秉庵栏倚,奈何千丈落沼泥。《红楼之妙玉》(9)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