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乡土在风中微笑
------评徐西军的诗
周 永
“躲在一首诗句中,审视着冬天的脸色。触手可待的花朵不知道春天的珍贵。渴望一场雪,大雪下的村庄酝酿着情绪。等待着,等待着春风拐过山脚的一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已感觉到了春天的呼吸”。这首诗出自徐西军入选《十诗人诗选》(2016卷)的一首《躲在冬天,翘盼着春天的来临》。在这个不太寒冷的冬天,读来令我神清气爽、春意勃发。
徐西军发给我的个人简介里是这样说的。我是山东新泰人,农民身份,1989年接触文学并开始诗歌学习和创作,1992年春作为处女作的第一首散文诗《山里的孩子》在《散文诗报》发表,1992年秋《黄河诗报》发诗歌《三月三》一首,诗歌《最好的选择》收录在了马启代《东岳诗人作品精赏》一书,诗歌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2013、2014》。
这个简介至少告诉我三方面的信息,首先作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诗人,其次作者在诗歌的创作上已有所成就,三是诗歌的创作元素多为土地和怀亲。折射给我的感觉是淳厚的乡土气息、朴实的民风写作、厚实的文字功底和清新洗练的语言风格。在选择的30首诗里验证了我的感觉,这组诗集中体现了徐西军立足于家乡、立足于祖祖辈辈的土地、立足于乡情亲情所展现出的怀亲诗歌天分。
比如诗歌《麦收》:“榴火正旺/麦浪翻滚/太阳跃过父亲的脊背/摔到地上/裂成八瓣/风吹弯父亲手中的镰刀/漂亮的麦子/今天终于动了回家的念头/母亲出现在地头/她那蓝格格头巾/洋溢出/白云的笑容”。比如《秋》:“赏秋的人很多/写秋的人也很多/你可在其间/一个女孩流泪了/一个男人很豪爽/来吧,秋/从我身上淌过去吧/忽然而至的秋雨/象一场幸福的降临/落在秋的身上/成熟的稻谷/头低得很低/是我乡下的父亲”。再比如诗歌《零下十七度的气温,冻不伤一朵雪花》:“冬天漫过北方大地住进我的村庄/零下十七度的气温冻不伤一朵雪花/羊群是山坡上跳动的火焰/牧羊人把鞭子甩得脆响/溜南墙根坐定的我的爷爷奶奶/他们是一年中最闲的时光”。我们经常说,诗歌以意象承载诗意,以语言表达意象。作者内心的乡土怀亲情感和那颗滚烫的诗心在这几首诗里诉说的细腻传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歌是一种文学修养,一种高于物质的精神产品,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赋予人们思想和生命的内涵。像徐西军的《秋天的山楂树》《冬》《躲在冬天,翘盼着春天的来临》《杂拌》《红高粱》《我在东山上放羊》《砍倒玉米秸,玉米茬似尖刀刺青天空的脸》等诗里都似乎印证和张扬着这种思想和生命的存在,这种诗意气象的万千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显得时空开阔,意象和谐,温馨安宁,表达出作者的真性情和真唯美。
诗歌是文学王冠上最耀眼璀璨的明珠,是一门抵达彼岸的艺术。一首好诗,首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一寸柔肠/泪两行/槐香处处/一阕摇篮曲/放飞母亲的天”;“老屋/老了/只剩下母亲/空空的目光”;“太阳高高/我站在山顶/使劲向东望/娘说过/东山的东边是东海”;“母亲仰脸向上/一双看惯了生活的眼/盯紧一朵槐花”;“冬天漫过北方大地住进我的村庄/零下十七度的气温冻不伤一朵雪花”;“红了的红樱桃/难舍爹娘”;“一场梦温柔到死/一朵雪花开在半空/阳光下/树脱掉了伪装/一只鸟是仅剩的一片树叶/一声鸟鸣/砸伤多少路人的脸”。这些充满着内心情感和生活感悟的语句,道出了作者的朴实无华和真挚细腻。诗歌是跳跃的文字艺术,诗人的内心世界变化神速,心灵外化,打破时空界限,看似语无伦次,其实是意若贯珠,诗意浑然一体,令读者若有所思,回味无穷。这也正是西军不断磨砺,文笔逐渐老练的标志。当然,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还需沉下心来,以读书为乐趣,以修身为己任;特别是在今后的创作中除保持乡土怀亲外,选择性地嵌入不同的题材,以彰显诗人的赤子情怀,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最后,用马启代先生写给泰安诗人岩峰诗评里的一句话结束,“成熟的诗人都是有个人独特视角的人,他因视角的不同而区别于他人,从而构建起自己的艺术王国”。愿与西军之共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