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一次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吴国专门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孔子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吴使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孔子说:“汪罔氏的君长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釐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吴使问:“他们的身高有多少?”孔子煞有介事地说:“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过三丈,数得上是最高的了。”吴国使者听的一楞一楞,心想这孔子真是名不虚传,简直太博学了,忍不作了一揖,连连夸奖道:“了不起!了不起!真是圣人呀!”
我初看到这段记载的时候,忍不住掩口胡卢而笑,心想这吴使也太好忽悠了,这明明就是一块恐龙化石嘛,咋就变成古人类化石了。见到不理解的东西,不是坐下来认真观察研究,而是去故纸堆里查资料,似乎是古人的一种习惯。当然,我也不过是马后炮,如果不是现代生物学的进步,搁古代我也会相信孔子说的这些。
中国古人似乎对植物的兴趣大于对动物的兴趣。可能主要是因为植物有药用价值,从实用主义出发,对植物研究的深些。中药古籍里对植物的性状,药效多有详细描述,很多还配有大量插图。而对动物则乏研究兴趣,除非一些可以入画的,具有美感的珍禽异兽,鸟兽虫鱼则当別论。
《诗经·小雅·小苑》有句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螟蛉之子,即养子的意思。这种说法流传了二千多年,似乎也没有遭到过质疑,因为《诗经》乃经典,孔子云,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里面说的应该不会错。
有一次去上海文庙,淘到一本清人李元撰写的奇葩书,名曰《蠕范》,大概相当于一本动物学专著。这书之所以奇葩,因为它一本正经地记载了龙,凤,麒麟,蜃等大量根本不存在的动物,还津津有味地描述其生理特征,生活习性。
龙这一条,书里这么说的(我将其译成白话,因太长有删节):龙,又名宛虹,雲螭,雨师,水物,怪物。它属于鳞虫类,五行属木,乃木之精。鳞虫三百六十种,龙是老大。介鳞生蛟龙,蛟龙生鲲鲠。鲲鲠生建邪。建邪生庶鱼。凡有鳞类都是庶鱼所生。龙的声音,如敲铜盘。它无耳,以角听声音。口旁有虬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它视力极佳,见纤芥于百里之外。其血滴入土中化为琥珀。其髯可以做拂尘。其油可点灯,其涎可做香。它呵气成云,能变水火……。龙性怕蜡,怕铁,怕楝叶,爱玉,爱燕肉。有鳞的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未升天叫蟠龙。龙的形体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有九子……以下又开始介绍这九子的名称及习性,就不赘述了。
我可以肯定的是,多数动物李元并没有实际考察研究过,这些知识不过从故纸堆里得来的。据说李元学问博洽,退休时带了数万卷书归家,编这本书,供计卡片也摘抄了不少。
这世界上有一种知识叫伪知识,比如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比如回字有几种写法,比如阴阳五行等。《蠕范》开篇说,草木阴也,禽兽阳也。草阴而木阳。禽阳而兽阴。禽的羽毛相当于树的叶吧!兽的毛相当于草的花吧!鱼的鳞相当于水的波纹吧,龟的壳相当于石的纹理吧。它们居住在什么地方,与气相感应,长的就像什么。阳升而而阴降,鸟属阳,爱在天上飞,兽属阴,愛在土地走。禽的睫往上闭合,兽的睫往下闭合……卧槽,这就是所谓的格物吧?与法布尔简直不在一个档次,纯属臆想,中国古人缺乏科学精神,可见一斑。当然,这本书对于一些常见动物描述还较准确,记载很多动物的別名,有一定文献价值,其中一些类似传说的东西读来还是很有趣的。
顺便说说中医,其理论也是阴阳五行,基本上也属臆想而非科学,以前中医在日本很流行,但日本人发现荷兰人的医学似乎更切实际,而中医连人的五脏六腑的位置都没搞清楚,所以后来果断抛弃了中医。